• 68阅读
  • 0回复

“十八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14
第6版()
专栏:美术杂谈

“十八描”
启雄
“十八描”是我国古代画家创造出来使用线条描绘人物衣纹的十八种描法。根据每一种线条的特征,赋以象形的名称。“十八描”这个名称最早见自邹德中(明嘉靖时人)的《绘事发蒙》,后来周履靖(明万历时人)在《夷门广牍》的《天道形貌》篇中,汪珂玉(崇祯时人)在《珊瑚纲》书中都有记载,清时的王瀛绘成图例,收入在《点石斋丛画》。自此
“十八描”广为人知。
“十八描”就是: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橛头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
“十八描”并不包括我国历代画家运用线条的全部技法。“十八描”在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三类线条。第一类为“高古游丝描”。这一类线描的特征是线条粗细变化不大、纤细均匀,“琴弦描”和“铁线描”都是属于这一类描法。“高古游丝描”以六朝大画家顾恺之的线描为代表,后人称他的线条如“春蚕吐丝”,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那样的流畅自如和轻快。
“高古游丝描”富有优美的造型装饰效果,在唐代以前的画家多用此种线条描画壁画人物衣纹,有名的《八十七神仙图卷》和《永乐宫三清殿元代壁画》就是属于这类线描。
第二类是以吴道子的线描为代表的“柳叶描”。这一类描法的线条富于粗细、刚柔、长短、轻重、虚实、用笔的起伏、运转的变化。这一类线描在我国六朝之后、在历代画家中最为流行,对后来的画家的影响也最大;曹衣描、钉头鼠尾描、橛头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竹叶描等都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线描为“减笔描”。所谓
“减笔”就是指使用线条高度的提炼,要求用最简炼的线描概括对象的特征。这一类线描以宋代的大画家梁楷的“减笔描”和“枯柴描”为代表,线条粗劲刚健。
这三类线描的前二类线条用笔皆为中锋,后一类则用偏锋,这又是用笔上的差别。
使用任何一种线描,都应从充分表现对象的特征出发,对待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线描方法,以适应对象的质感和结构规律。古人创造的
“十八描”应该是我们学习和继承的宝贵遗产,但又不是某种描法的生搬硬套,“十八描”也不是全部都能拿来适用于表现今天的人物衣着的。学习“十八描”是学习古代画家为了表现对象的创造精神,学习古代画家的线描方法,和学习古代画家创造出来的各家各派、多种多样的线描特点。(附图片)
八十七神仙图卷(部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