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善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15
第4版()
专栏:

善问
段天顺
问,对于我们工作和学习真是重要极了。
做工作就是解决问题。工作中的问题不能解决,就问于政策,问于领导,问于群众,问于自己……等等,经过这样一番请问,访问,设问,反问,自问之后,问题豁然明了,就能够下定决心,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可见,要作好工作就离不开问。
学习,也离不开问,学习最好的人,也常常是问得最好的人,所以我们把学习好的人,叫做有学问的人。
进行调查研究,更处处离不开问。有一次,我跟随一位负责同志开调查会,这位负责同志问了很多问题,会上边问,边谈,群众议论风生,时间不长,了解的情况不少。这次调查会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教育。通过这次调查会和自己日常工作的体会,感到要学会问,实在是我们进行调查研究时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首先要有求教于人的态度。要请教得好,就要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是门外汉,就要甘当群众的小学生,真正放下架子,态度诚恳,虚心求教。俗语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这样,群众才能把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古时有一段张良求师的故事,是说张良为了学到真正本领,虚心求师,经受黄石公的多次考验,不变初衷,终于感动了黄石公,把真本领教给了张良。张良的诚心实意和他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诚心的人,可以采用很多方法求教于群众。例如开调查会,个别访问,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做群众的知心朋友……等等。只要相信群众,诚心诚意,并善于从多方面启发和诱导群众谈情况,群众自然会相信你,谈出他们了解的一切。
其次,要勇于“穷”问。小孩子问妈妈很多问题,妈妈烦了,就说“快玩去吧!别穷问了”。其实,如果把穷问这个贬词变成褒词,不是很恰当地说明我们问情况时要有寻根究底的精神吗?我们有的同志常常缺少小孩子这点穷问的勇气,不敢打破砂锅问到底,或问上两句,如果再不明白,就不敢再问、三问,总怕人家笑话自己幼稚,怕人家说自己是外行,怕问错了等等,总之,不敢深追穷问。还有的同志不懂装懂,本来是一知半解,却自以为全知。因此,调查来的情况,常常是若明若暗,不深不透,经不起几问。任何情况都是有根有底,但是这个根底总是隐藏在情况的后面,不易发现,需要层层剥皮,连问几个为什么,才能究出根底。
穷问还有多问的意思。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一要多问于群众;二要多问于政策,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在我们日常进行的很多调查研究工作中,也大多是检查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因此,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政策,这样才能把政策和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有的同志下去调查研究以后,常常陷于具体情况不能自拔,弄得方向不明、头脑不清,这多是由于没有认真求教于政策的缘故。
再次,要勤于自问。自问是自己问自己。调查研究不是照像,一按快门,真象就映入底版了。社会情况千变万化,复杂万端,要求得到真正可靠的情况,必须要有一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工夫,这种工夫,通常是从很多的自问开始的。这种自问就是在问于群众,问于政策及一步一步深追穷问的过程中形成的。有了自问也就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过程;勤于自问,就会勤于思考;勤于思考,调查研究的质量也越高。自问,是考虑问题的敲门砖,是研究材料真、伪、虚、实、主流与支流、现象与本质等等的一把钥匙。当然,自问的问题必须是由客观情况反映于主观的问题,是了解了客观情况的矛盾自然引起的自问,决不是坐在房子里空想空问。自问来源于实际,来源于深入的调查研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