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3阅读
  • 0回复

“鸭嘴”和“鸡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16
第8版()
专栏:

“鸭嘴”和“鸡嘴”
史凝
独坐江边数白帆,也许可以叫做“欣赏风景”,却决不是“调查研究”。如果要对一条江的船只来往情况作一番调查研究,以求改善这条江的交通运输状况,至少要乘船在这条江的下游上游走一遭,到几个主要码头上去,到几个船舶管理所去,到若干只大小种类不同的船上去,到船工群众中去,到乘客群众中去,到托运货物的单位去,对有关的全部现状和历史情况都了解清楚。这样走一遭,也不一定就能了解到全部你所必需的情况,很可能还需走第二遭、第三遭。
事物的本质总是在种种现象后边隐藏着,不可能一下子就揭示出来。人的认识总是随着同事物接触次数的多少和接触程度的深浅,而一层一层地深入事物的底里。每一次调查都应该力求深入;同时又不可自信一次调查就能够了解了全部的真实。对一件同自己的工作有关的重要事情,应当有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调查的决心,也应当有这样的自觉。
广西平南县一个公社的供销部,起初向各个生产队供应农具,是逐队按大致平均的数目分配。从数目字看可以说分得相当“公匀”。可是,各队的反映总是有余有缺。怎么回事?一调查,原来是:各队的自然情况不一样,使用农具的习惯不一样,执行保管农具的制度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虽然供应了同样的农具,消耗农具较多的队就感到不足,消耗农具较少的队就感到有余。再调查,又发现:山区木材多竹子少,因之靠近山区的几个队,木器自给有余,不需要再供应,可是缺少竹器;平地竹子多木材少,因之平原地区的几个队,竹器自给有余,不需要再供应,可是缺少木器。于是,采取了两项办法:其一、组织山区的生产队在副业生产中多做一些木器,平地的生产队在副业生产中多做一些竹器,互相调剂,互相支援。这样一来,余缺相补,皆大欢喜。其二、各队各需要一些什么农具,要多少,由各队向供销部自报,按数供应。
数目字报上来了。光是按数供应,还是不行。怎么回事?再调查,到农具仓库去调查,到田间去调查,到使用农具的能手那里去调查,又弄清楚了两种情况:其一、数目字不准确,有的队没有把仓库里存放已久的一些农具计算在内,需要得少报得多了;有的队没有把快要损坏的或已经损坏的农具计算在内,需要得多报得少了。其二、光有需要多少犁、多少耙、多少锹的数目字不行,还得看需要多少这个样子的犁、耙、锹,多少那个样子的犁、耙、锹。有些队的沙质土壤多,耕牛也比较少,需要鸭嘴形的犁头,比较轻便的犁弓、犁脚,耙要用竹的,锹要用生铁铸的;有些队的粘重土壤多,耕牛又多又壮,惯用鸡嘴形的犁头,粗壮一些的犁弓、犁脚,耙要用铁的,锹要用熟铁打的。
“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矛盾论》)不注意各种事物的特殊点,就不能区别不同的事物,也就不能很好地办事情。平均分摊农具,貌似“公匀”而实不公匀,就因为没有了解各队的特殊点,没有了解各队对农具的需要的差别。不了解“鸭嘴”和“鸡嘴”的差别,供应工作就会出差错。从了解数目多少的区别,到了解“鸭嘴”和“鸡嘴”的区别,是一次又一次调查,一次又一次深入的过程。如果一次就能了解得这样细致、这样深入,当然更好。一次不能,而又一次再一次深入下去,也好。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渊者擒蛟龙;雾里看花,浅尝辄止,都是求得真知、深知的大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