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采集农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16
第8版()
专栏:

采集农谚
姜继永
我很喜爱农谚,在农村工作了一个时期,更了解了农谚的可贵。
农谚里面,包含的知识多么丰富啊!有反映天时的农谚,如:“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一年四季东风雨,夏季东风水断流”;有反映地利的农谚,如:“黄泥土栽山芋,白泥土点花生”,“稻要沤泥田,麦要耖土田”;有反映作物习性的农谚,如:“麦到春分昼夜长”,“霜打油菜芽,到老不发作”;有反映农事活动的农谚,如:“立夏前,好种棉,立夏后,好种豆”,“小满栽秧家把家,芒种栽秧遍天下”;还有教育人民的农谚,如:“练树花开你不做,了子花开把脚跺”。“庄稼农,庄稼农,劝你不要睡到日头红,只要能起三个早,能抵一个大满工”。
这是2月中旬的事,我在五棵树生产小队搞包产,包产落实后,社员们生产劲头很大,天刚蒙蒙亮,就吃饭下田,锄麦、追肥……。有一件事,社员们忽视了:没人搞牛草。可把老牛队长张化魁急坏了,急得直冒火,向我提意见:“光积肥锄麦,不顾牛还行呀?”我问:“怎么不行?”他说道:“人靠牛吃饭,庄稼无牛空起早!”好一个“庄稼无牛空起早”,给我很大启发。于是,我便和社员们一起,算了个庄稼无牛空起早的账,他们思想通了,灵效得很,当天大家就带着镰刀、锄头下田,挖草根,割青草,一天就搞了几百斤。
还有一次,是4月初的事。那几天,我们正在发愁没有下秧水,计谋下秧水的事。3日上午,刮起南风,下午,县里打来紧急电话,说晚间有六、七级大风,注意压房子。听了电话后,我便向童庄走去,找到了社管委委员萧大娘。我告诉她晚间有大风,她一听,高兴极了,拍着手说:“那好呀!”我惊问道:“怎么好呢?”她说道:“月月南风月月下,就怕南风起不大。咱们不愁下秧水了。”她讲得这样活灵活现,说罢,扭身就走,去和队长商量泡稻种的事了。我猜疑地回到公社办公室。夜里,怎么也睡不着,不时起来看看天,看着看着,风起大了,长了满天黑云,雨,滴滴点点落将下来,越下越大……我心里激动起来,这简直像是神话了,多么准确呵!
农谚是从哪里来的呢?我问过很多农民,都说:“听老人说的”,“祖辈传下来的”。三四十岁人这样说,五六十岁人这样说,七八十岁的老人也这样说。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多么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祖先们使用着那简陋的生产工具,饱尝了剥削阶级之苦和大自然的风雨灾害之苦。一个损失,一个教训,一季收成,一条经验,父而子、子而孙,一辈一辈,常年累月的实践,便掌握了大自然的许多规律。农谚,就这样创造出来了。今天,我们能不能就把农谚丢掉了呢?我看不能,一来,我们的科学还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二来,即使现在一部分地方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已经有很大的普及,而农谚也可以给科学研究提供参考,特别是目前全党全民大规模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运动,农谚更加可贵。另外,有些农谚词句优美生动,本身就是很完整的诗歌,是可以像民歌一样的值得人们采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