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从无言的主角想到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17
第7版()
专栏:文艺随笔

从无言的主角想到的……
艺军
最近上映的苏联新片《木木》,是根据屠格涅夫的一部同名的中篇小说改编的。《木木》通过哑吧农奴加拉辛在精神上受到的地主阶级的凌辱,揭露和抨击了十九世纪俄罗斯农奴制度的腐朽和罪恶;影片结尾时加拉辛的初步觉醒——离开女地主出走,透露了这种腐朽制度必然崩溃的前景。
《木木》在艺术上是独具特色的。这部影片的主角是一个不能说话的哑吧。在一部有声片中选择一个无言的主角,这确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也许自从出现有声片以来,还没有一部影片进行过这样的尝试。作为一部影片的主角,而失去了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语言,或者说得更准确一些,只能运用最简单的声音“木木”,这无疑地会给创作上带来很大的困难。试设想将任何一部有声片的主角的台词全部抽掉,那怕是使用台词最少的影片,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木木》却很出色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影片基本上只使用视觉形象(当然其他的人物还能讲话,此外还有音乐),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色彩浓郁的旧时代俄罗斯农民的形象。《木木》这部影片,让我们联想起在银幕上消逝了三十年左右的无声片。
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自从诞生以来,又不断地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来扩大自己的表现能力。比如电影在很长的一段历史中,只具备黑白两种颜色,后来才拥有丰富的色彩
(我国只是在解放后才有彩色片);现在除了普通银幕的电影外,还有宽银幕电影、全景电影、环形电影……不过迄至现在为止的电影的六十多年的历史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上的发明,莫过于声音的出现。声音出现在二十年代末期,电影在它前三十年里,是一种哑吧艺术。当电影开口讲话后,电影创作上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影创作的各个部门——剧作、导演、表演、摄影、音乐、剪辑等,为了适应声音的出现,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比如在无声电影时期,剧作在整个电影艺术创作中只占有一个次要的地位,一般只具备简单的提纲的形式。自从电影拥有声音后,电影剧作的重要性才大为加强,成为影片的思想和艺术的基础,并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语言是人们交往的基本手段,在表达思想感情的准确性和完满性上,是其他的艺术手段所不容易企及的。当电影还处在哑吧艺术时期,显然曾力图弥补无声的缺陷,比如很多无声片都采用大段的台词字幕,标明前一个画面上的人物在讲些什么,尽管一般说来使用字幕给影片本身带来一些害处,它往往割断了画面的连贯性,转移观众的注意力。电影一经被声音武装起来之后,就大大地丰富了自己的表现力,能够更深刻更真实地反映生活、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一句台词,有时可以表达在无声片中需要许多画面才能表达的内容;有声片中的音乐,对人物情绪和环境气氛的渲染,也能起到巨大的作用。无怪乎有声电影一出现,很快地就在银幕上完全代替了无声电影的位置。(顺便说一句,电影技术上的其他的发明并不如此,彩色片并不能完全代替黑白片,宽银幕也不能代替普通银幕,这主要的还不只是由于新的技术需要花更多的钱,而是用新的技术装备的艺术作品,在有些方面并不一定比原来的更好一些。)
但是声音也给电影带来某些副作用,特别是在有声电影出现的初期,有些电影艺术家过于迷恋语言,把语言当成电影的最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表现手段,而忽视了电影艺术其他的极其丰富的表现手段;许多无声电影时代特别是它的末期所形成的一些富有独特表现力的技巧被弃置一边,成了“话剧电影”。无怪乎当时某些最有成就的电影艺术家如卓别林、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宣言拥护无声片反对有声片。当然,电影摆脱了哑吧状态,毕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声音本身是不应该被反对的,应该反对的是乱用这种手段。事实上这些电影大师们在后来的创作中,也并没有拒绝运用声音,并且同样地创作了许多杰出的有声的作品。
在新中国电影诞生的初期,语言的泛滥曾经是一个通病。这是因为我们的许多电影工作者都是刚刚走上这个新的岗位,还没有能很好地掌握这门艺术的秘密。近年来我们已经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熟练地运用电影语言的作品。但是也应当看到,还有不少的影片,过多地迷恋于语言。有的影片从头至尾,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完。当然,一部影片台词的多寡并不是是否熟练地掌握了电影技巧的唯一标志,有些影片如《伟大的公民》尽管台词很多,仍旧是一部思想上和艺术技巧上很高的作品。但是一般说来,电影是不宜过多地依赖语言的。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但是它首先应该是视觉形象的而不应该是听觉形象的艺术,它主要的应该通过画面作用于人们的眼睛,而不是通过声音作用于人们的耳朵。
还是让我们回到《木木》这部影片上来吧。加拉辛没有说过一句话,可是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被揭示得非常丰富而细腻。比如他对那个洗衣姑娘的爱情吧,被表现得那么诚挚而强烈——他拉着马车与她一道从河畔归来,载着一对新婚夫妇的马车驰过,使他沉醉在幸福的幻境里被另一辆马车撞倒;他默默深情地赠给她小礼物,惶惑地注视她流着眼泪歌唱,愤怒地谴责那些破坏他们的可能结合的人;最后,当洗衣姑娘随着醉鬼丈夫被赶离莫斯科时,他送给她那块曾经被拒绝接受的头巾,伴着她走到城郊目送她坐的马车消失在远方的田野……加拉辛没有也不可能说一句“我爱你”之类的话,我们也觉得不需要他再说这类的话,因为他的行动本身已经表达得很充分了。同样地,加拉辛对于小狗木木的深厚感情,也完全是通过动作和表情表达出来的。从画面上谁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加拉辛是以自己全部的爱来抚育大木木的,正像一个最慈爱的母亲抚育她的孩子那样。木木是他孤苦伶仃的不幸生活中的唯一的安慰,是他在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但是,即使这一点点慰借,也被农奴主所剥夺了,加拉辛被迫亲手将自己心爱的小狗沉到江心。木木落水后,荡漾的微波,扰乱了站在小舟上的加拉辛的摇晃的倒影,这画面多么出色地烘托出加拉辛痛苦、烦乱而愤懑的情绪。最后,加拉辛背上了行囊,离开了女地主的庄院,向自己的故乡走去。——这是沉默的然而是有力的抗议,它显示了这个无言的农奴在精神上开始觉醒。
看完了《木木》之后,我们并没有因为主角不能讲话而感到有什么不满足,加拉辛的形象已树立起来了,影片的主题也表达得很完满。
如何充分运用视觉形象的手段来刻划人物,《木木》确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