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枸?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17
第8版()
专栏:

枸?辞
劳荣
枸?是一种观赏植物,也好像是一种野生植物。在南方,田头篱边,院前屋后,从春到秋,到处可见。它的生命力很旺盛,不用人去照管,只要生根在那里,就年年在那里自生自长,而且长得蓬蓬勃勃,生气盎然。
北方的乡村是不是像江浙一带到处可见枸?,我囿于见闻,不得而知。但是在公园和私人庭院里还是不断看见。
在江浙一带,枸?的嫩叶是清明前后的时鲜菜,开头上市的几天,市价很高,但是过几天就成了十分便宜的大众菜蔬了。北方人似乎很少把它当蔬菜吃的。其实,枸?嫩叶是非常好吃的一种蔬菜。唐朝的陆龟蒙曾经写过一篇《?菊赋》,说他住的地方,屋前屋后颇多空地,都种上了?菊,春天的嫩叶成了他每天的美味。到旧历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不很好吃了,他还日夜叫孩子们给他采摘,当作饭菜。他不但自己吃,还做了文章推广。宋朝的苏东坡,又做了《后?菊赋》,在序言里说:“天随生(即陆龟蒙——笔者)自言,常食?菊,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因作赋以自广。始余常疑之,以为士不遇,穷约可也,至于饥饿嚼齧草木则过矣。而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菊食之,扪腹而笑。然后知天随生之言,可信不谬,作后?菊赋以自嘲且解之云。”其后张耒、张栻受他的影响,各做了一篇《后?菊赋》,也是说他们吃?菊的。
这里所说的?菊,显然是两种东西,是上海人所说的枸?头和菊花菜,正是上海人在清明前后爱吃的两种时鲜菜。大概是苏轼的影响吧,宋朝很有些士大夫都吃起?菊来了。杨万里的《题张似道寒绿轩》是专门歌颂陆龟蒙吃?菊的故事的。
枸?嫩叶不但好吃,而且还有极大的营养价值。据李时珍说,枸?的嫩叶(苗),叫做天精,俗称甜菜,有除烦益志、补五劳七伤、壮心气、去皮肤骨节间风湿、消热毒,散疮肿的功效。枸?的根,叫地骨皮,有去下焦肝肾虚热的功效。枸?子,有补肾润肺、生精益气和明目的功效。在祖国医药界,它是以有极大价值的药用植物而著名的。唐宋以来,有许多诗人把枸?说成是能益寿延年、返老还童的圣药。最有名的,当推唐朝刘禹锡的《楚州开元寺北院枸?临井繁茂可观群贤赋诗,因以继和》了: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香泉树有灵;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
歌颂得最热烈的恐怕还得推苏轼,他在《小圃枸?》一诗里歌颂它说:“……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大将玄吾鬓,小则饷我客。似闻朱明洞,中有千年质,灵尨或夜吠,可见不可索。仙人可许我,借杖扶衰疾!”
这是说,枸?不但能当佳餚请客,吃久了还能使人白发变黑,返老还童。至于朱明洞等等,那是民间流传的有关枸?的一些美丽的神话了。这里的“借杖扶衰疾”大概是指的能不能吃枸?的根来却病延年,因为枸?或枸?的根就是刘禹锡诗里所说的“仙人杖”,也叫“西王母杖”,所以黄庭坚在《显圣寺庭前枸?》一诗中也有“养成九节杖,持献西王母”之句。
说到这些民间传说,牵涉到了它命名的根源了。据李时珍说,枸?本来是两种树木的名称,因为这种植物,它长着像枸树一样的棘刺,它的茎又像?树的枝条,所以合起来叫做“枸?”。我看这是比较有科学根据的说法。另外就是一些道书里的神话了。有的说千载枸?,形状像狗,所以叫枸?。像《续仙传》的一个故事说:有个姓朱的孩子,是道士王元真的小打杂工,他经常到山上去采野果野菜。一天,他在溪边洗菜,看见两只小花狗逗着玩,一忽儿躲到枸?丛下不见了。他回去告诉了王元真。王元真就带他一起去找那两只小花狗。结果在枸?丛下挖到了两只像小花狗一样的枸?根。他们拿回去煮了吃,大概是姓朱的小孩子吃得多一点吧,他忽然感到身子轻轻地飞了起来,就这样成了仙人了。所以我国医书里还说枸?有轻身益气的功效。
总之,枸?是观赏植物,又是极有价值的药用植物,同时还是有很大营养价值的蔬菜。它的吃法也很多,嫩叶可以素炒,加点儿红糖,吃起来有点儿苦味,又有股清香味儿。初次吃,不怎么好吃似的,吃过一二次,就感到有回味了,仿佛橄榄,吃了还想吃。凡是有回味的东西,就是值得称道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