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开发“南大仓”的人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18
第2版()
专栏:云南通讯

开发“南大仓”的人们
本报记者 段文慧
北有北大仓,
南有南大仓,
美丽富饶的南慕罕河流域,
是我们老兵的故乡。
——摘自一位老兵写的诗。
北大仓,指的是东北的北大荒。南大仓呢?指的是云南边疆国营黎明农场的所在地——西双版纳的孟遮坝。
孟遮坝位于云南横断山脉的尾梢,这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是一块理想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基地。可是,这块一望无边的沃土,在五年以前还很荒凉,正如战士们所说的那样,那时候是“一块宝地待人开,一地金子待人采。”老班长韩保森告诉我:1951年,他们在这一带追歼蒋介石残匪时,他就看上了这块肥沃的坝子。他当时暗自这样想:要是把这块肥沃的土地开垦出来,该生产多少粮食啊?1955年春天,韩保森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和一批转业军官和复员士兵真的来到了这里。他们人人气概豪迈,个个干劲十足,一场对大自然的激战,就在南慕罕河流域展开了。
关于这个农场的创业,我是从一些老兵们的追述中晓得的。他们告诉我:五年前,当他们刚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草丛,夜间狼嚎虎啸,毒蛇、蚊子、蚂蝗很多。不过,人们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退缩;他们一边搭着草棚,一边就投入了开荒的战斗。开荒,用什么开呢?那时他们除了从部队上拉下来的几十匹骡马以外,别的什么也没有。为了不给国家增加负担,战士们甚至把自己从部队上节余下来的钱凑起来,到附近买来了一些砍刀、镢头和铧犁。开荒时牲口不够用,战士们就自己拉犁。他们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一年中开出了六千亩荒地,种上了庄稼,并获得了丰收。
随着时间的进展,农场也大大地发展了。现在,当你到这个农场的时候,已不再是茫茫的荒野,而是一片接一片肥沃的良田,一幢一幢的瓦房,汽车、拖拉机不时从公路上驶过,田园里经常荡漾着老兵们愉快的歌声。这个场的党委书记李德英同志兴奋地告诉记者:五年多来,他们已在这块土地上开垦了四万多亩荒地,为国家生产了近千万斤粮食。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几年的实践,为我们国家发展农垦事业培养了一批企业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材,这个场的好多老兵已经调到别的新场担任领导工作去了。
我们还访问了农场里拥有十五部拖拉机(合二十一个标准台)的机耕队。这个队的四十七个驾驶员,大多数是过去拉过犁的那些老兵,现在他们已成为熟练的驾驶员了。在去年,他们还帮助附近村寨的农民用拖拉机耕地、播种,同时热情地向群众传授生产技术。
几年来,黎明农场的变化是惊人的;但是黎明农场的同志们并不以目前的成绩为满足。为了响应党中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伟大号召,他们准备进一步扩大耕种面积,为国家生产更多的粮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