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2阅读
  • 0回复

《胡斯战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18
第7版()
专栏:书刊评介

《胡斯战争》
鲁勃佐夫著 三联书店出版
魏辛
十五世纪捷克农民所进行的胡斯战争,在封建欧洲的农民战争中占了特殊的地位。这是一个反对本国封建剥削、天主教会统治和异族侵略威胁的中世纪欧洲声势最浩大的人民运动。马克思把胡斯战争称作“民族的捷克的农民战争”。这个运动在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尤其是在斯拉夫民族的各国得到普遍的共鸣和支持。胡斯运动的革命传统后来一直为捷克人民所继承,不止一次地鼓舞他们对压迫者进行斗争。
世界各国史学界对于胡斯运动的历史从来都非常注意。但是,资产阶级史学家认为胡斯运动首先是一个宗教性的或者伦理道德性的运动,通常都脱离开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研究这个运动,像美国的海依曼和卡明斯基就是如此。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近年来也写了一些关于胡斯战争的有价值的书籍。新近三联书店出版的苏联鲁勃佐夫的《胡斯战争》(中译本),就是一部这样的著作。
胡斯战争的历史前提,十五世纪捷克经济的特点,社会各阶级的状况,特别是农民的状况,这些都是极复杂和重要的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确定胡斯战争的原因和动力,不能对战争作出总的估价。鲁勃佐夫这本书的特点,就是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分析战争前夜全国生产力的状况和十四、十五世纪的捷克社会制度,引用大量的史料,证明捷克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并且把城市中的经济繁荣情况同农村土地关系的变化结合起来。
封建世袭领地是捷克土地制度的基础。世袭领地上与市场关系最密切的农业部门扩大得很快,同时封建主也愿意扩大商品农产品的生产,这就促使他们改造世袭领地。这种改造的途径在北方和南方是不同的,但是这都是封建阶级对农民实行总进攻。
这本书的作者从封建赋役制度的变革中考察了农民状况的变化,也探讨了捷克封建主和德国封建主的关系、天主教会和捷克封建国家的关系,谈到了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地位、财产不平等和社会冲突的加深,从而确定了胡斯战争的基本前提、直接原因、主要动力和历史意义。然后,作者绘制出一幅全民战争的图画。由于德国贵族渗入捷克宫廷,攫取国家要职和教会中的高级职位,所以战争一开始带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和农民一起“上山”起义的,有中等阶级、中小贵族和普通牧师。就是从这一批人当中,补充了军事组织的指挥核心和胡斯运动的思想代表。正是从这点出发,作者揭示了捷克宗教改革的社会本质,说明了胡斯思想的转变过程。胡斯从布拉格大学的讲坛上走下来,到伯利恒礼拜堂和群众一起。阶级斗争越尖锐,他的说教也越激进。
在胡斯运动内部,代表不同社会成份和要求的两个派别——圣杯派和塔波尔派——的思想冲突逐渐展开。封建反动势力对胡斯军发动五次十字军进攻。军事征伐虽然都被击退,但是圣杯派和塔波尔派的同盟从此解体,圣杯派投进反动派阵营。终于在内部矛盾加深的影响下,胡斯运动进入低潮,在里旁一役最后复没。
捷克农民战争也像法国扎克雷起义和英国瓦特台勒起义一样遭到了失败。但是,它给捷克封建统治的打击是沉重的。它震撼了封建所有制,动摇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赶走了德国封建主的侵略势力,为捷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扫清道路。更重要的是,胡斯战争使欧洲许多国家革命化,促成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的爆发,揭开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序幕。这是作者给全部事件所作的结论。
这本书的优点是,运用正确的方法论原则,通过经济因素的分析,说明全部社会冲突的阶级本质,在不大的篇幅里给最重要的事件画出轮廓,并且把叙述的重心放在捷克人民的斗争和愿望之上,突出地描绘群众的创造作用。对于我们研究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历史,这本书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