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光明属于积极斗争的人民——谈捷克斯洛伐克影片《罗密欧、朱丽叶和黑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18
第8版()
专栏:影评

光明属于积极斗争的人民
——谈捷克斯洛伐克影片《罗密欧、朱丽叶和黑暗》
孙玮
《罗密欧、朱丽叶和黑暗》,这个奇异的名称含有什么内容呢?是一个曲折的恋爱故事吗?是叙述世仇与和解吗?影片又把我们带回到十四世纪的古老的意大利吗?
不,不是那样。这是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故事,它也不是发生在十四世纪,而是在不久以前,当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被德国法西斯侵占的时候,在1942年。关于这一年的情形,一本叙述捷克斯洛伐克历史的书中有这样一段:
“1942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刽子手海德里希被暗杀了。希特勒分子利用这一点作为借口,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展开了新的镇压。国内又宣布戒严。任何一个居民,如果在晚上九时到早晨六时之间出现在街上,都会被开枪打死。许多居民无缘无故被关进监狱,包括妇女老幼。”海德里希就是希特勒委派统治捷克斯洛伐克的所谓监护使。关于他被刺后的那一段恐怖时期,尤利乌斯·伏契克在《绞刑架下的报告》中,也曾经描写过。
这是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遭受极大折磨和痛苦的日子,是沉重的黑暗的年月,也是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加强英勇斗争的一年。影片选取了一对平凡的青年几天的遭遇,让我们认识了法西斯分子的罪恶。
巴维尔是布拉格一个裁缝店的女老板的儿子,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小市民的家庭使他在国家被侵占的时期起初也过着心安理得的生活。直到他看到了犹太人符尔姆一家被迫走向集中营去,犹太血统的姑娘汉卡也受到被送往集中营的威胁,他才逐渐接近了残酷的现实。
汉卡的父母早已经被迫集中了,可能都死了。等待着汉卡的是同样的命运。巴维尔起先出于同情心,把汉卡藏在他家里一间储藏室里,偷偷地给她弄来食物和水,后来同情之中又产生了爱情,诞生了希望。但这一切都被浓厚的黑暗笼罩着。他们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在窗口仰望星空,谈谈光年、草地、自己最理想的工作。
但是他们的行动和希望都是为当时的环境所不容的。首先是法西斯分子的恶毒的报复。任何一个犹太人逾期不去集中,任何一个人胆敢暗藏犹太人,不但他们,甚至他们家里的人都将被枪毙。其次是巴维尔家庭中的压力,巴维尔的自私的母亲要迫使汉卡离去,解除她和她的儿子的危险,她也终于达到了目的,但这也使她和儿子之间发生了无法消除的界限。
影片对法西斯主义宣传和实行的种族歧视,对虐待犹太人的罪恶作了很有力的揭露。符尔姆一家出发去集中营(实际上也就是死亡营)时,小卡尔丽其卡问她的爸爸:“那儿有小朋友吗?”“过了暑假,我们就回来吗?”当汉卡问巴维尔有没有上帝,巴维尔对她说:
“我更相信的是科学。”汉卡说:“有时候我真希望有上帝,也许他会对我点头说:上来,孩子,下面没有人需要你,你是犹太人!”这些细微的对话都包含了极深刻的意义。现在,当美帝国主义竭力扶持西德的法西斯分子,当法西斯分子又企图重新掀起反对犹太人的运动,并以此对爱好和平的人民开始进攻的时候,《罗密欧、朱丽叶和黑暗》这部影片在反击法西斯主义这一方面是有很大意义的。
影片选择了巴维尔这样一个青年做为主角,作者似乎是以这样一个出身小市民家庭、受传统的小市民世界观影响的人物的觉醒,来说明法西斯分子的极其反动的行为与本质达到了那样的程度,甚至于在最自私顽固的阶层中也引起反抗。而这种自发的、个别的反抗纵然还是孤独和微弱的,但终将获得新的道路和更大的发展。这部影片是根据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奥钦纳舍克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原作者曾在小说的扉页上引用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段话:“又是‘放逐’!我不要听什么哲学!除非哲学能够制造一个朱丽叶,迁徙一个城市,撤消一个亲王的判决,否则它就没有什么用处。”如果联系这段引文来看,影片是在肯定一切斗争的行动,因为行动远胜于空谈,人们将在行动中改变和发展。
但是,推翻了法西斯势力的占领,解除了捷克斯洛伐克人,以及住居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犹太人所受的压迫,驱逐了黑暗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人民,他们在1942年已经开始组织游击队作战,经过许多次的失败与胜利,愈来愈强大,最后,在同苏联军队的配合下,使自己的祖国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正如尤利乌斯·伏契克说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各个党派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党像不可分割的整体似的经历了考验,只有一个党支持住了,只有一个党始终还是个党,并在这人民最困难的时刻里进行战斗。这就是共产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