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且说《春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18
第8版()
专栏:书话

且说《春蚕》
晦庵
讲完《子夜》,不免就想到《春蚕》,这倒不是因为从长篇谈到短篇,故意来一个说“长”道“短”;而是因为两书的出版时间接近,彼此的命运相似。就我个人来说,中间还有一段小小的感受,所以表过《子夜》,且说《春蚕》吧。
《春蚕》出版于1933年5月,比《子夜》迟四个月。《子夜》发行以后,读书界传出消息,说是续编定名《黎明》,不久即可问世,惹得很多人前往书店探问。我知道作者尚未动笔,一时不会出版,有一次,到开明书店买书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问了一声:《黎明》来了没有?回忆当时这个举动,一方面,固然是急于想读一读第二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长夜待旦、积愤欲吐的心情。我们不仅渴望茅盾先生的《黎明》早日写成,同时也渴望时代的“黎明”早日到来。可是售书员没有回答我,却从书架上取下一册黄色布纹纸封面的书来,这就是刚刚出版的《春蚕》。作为年轻时候曾经期待过的“黎明”的替身,直到如今,我还好好地保存着它。
《春蚕》初版本收《春蚕》、《秋收》、《小巫》、《林家铺子》、《右第二章》、《喜剧》、《光明到来的时候》、《神的灭亡》等八篇小说,书末附有短跋。作为书名的短篇《春蚕》,论故事情节和《秋收》《残冬》有连续性,当时《残冬》尚未脱稿,而《秋收》却已犯忌。在1934年2月这次禁书中,《春蚕》便和《子夜》遭受了同样的命运。“检查老爷”对这个短篇集也有一条批语,说道:“《秋收》后半篇有描写抢米风潮之处,《喜剧》p.208有不满国民革命言论,均应删改;又《光明到来的时候》一篇不妥,应删去。”习惯于黑暗的动物,对于他们,光明的到来当然是不妥的。其时再版早已印成(1933年10月),只得把这三篇重新抽掉,在书脊加印“订正本”三字。因此所谓“订正本”的《春蚕》,不但成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连页码也有三处不相衔接了。
我不知道现代文学史上对《春蚕》的评价怎样。我自己,还清楚地记得初读《春蚕》(包括《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在我看来,《春蚕》对于农村生活的描写,比起“五四”时期的小说来,的确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也给同时期描写农村的作品以一定的影响。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经济急剧崩溃,作为1932年的一个特点,叫做“丰收成灾”。“丰收”而会“成灾”,今天的青年恐怕是很难理解的,然而事实却又的确是这样。那一年,粮棉蚕畜,每一项都有很大的收成,于是官僚资产阶级就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乘间进行残酷的剥削,想尽办法压低价格,造成一个“谷贱伤农”的局面,使农民在丰衣足食的幻想面前,依旧不得不卖儿鬻女,以“逃丰”来代替逃荒。当时选择这一题材的作品不少,只是能够以艺术力量给予较深的概括的,《春蚕》而外,不过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夏征农的《禾场上》、叶紫的《丰收》、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剧本)等几个而已。作家有责任去反映人民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却没有理由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隘的主题里面,随俗浮沉。茅盾先生在艺术构思上,保持着独特的风格。他在《跋》里说过:“我很知道我的短篇小说实在有点像缩紧了的中篇——尤其是《林家铺子》;我是这样写惯了,一时还改不过来。”在丰富的生活内容上构成严谨的布局,寓精练于从容裕如之中,作者有他自己的特点。举凡这些,我觉得都应该放到文学史上去总结。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和今天的电影《林家铺子》一样,1934年,《春蚕》也曾由夏衍(当时化名蔡叔声)同志改编,在明星影片公司拍成电影,虽然物质条件、技术水平和目前相差很远,但这却是第一个被搬上银幕的新文学作品,当年鲁迅先生就把《春蚕》的放映,看作是国产电影从“耸身一跳,上了高墙,举手一扬,掷出飞剑”中挣扎出来的一个进步的标志。回想起来,短篇而有足够的情节可供改成电影,似乎这一点也和作者所说“缩紧了的中篇”有关。
“丰收成灾”这个名词已经被打入历史的冷宫了,事实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有两种社会制度:在一种社会里,连续遭了两年灾荒,而且是百年来未有的大灾荒,人们仍然能够平安地度过;在另一种社会里,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粮黄棉白,大多数人却依旧只能颠沛流离,死亡相继。重读《春蚕》,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许多重要的道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