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在吕泗洋渔场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19
第8版()
专栏:

在吕泗洋渔场上
爱庆
今年春早,小黄鱼发得早。渔民们根据这个情况,对春汛作了充分的准备,制订了新的增产指标,比去年提早了半个月左右来到吕泗下网。沿海各省的大部分机动渔轮和福建、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等省市人民公社的机帆船也几乎同时来到。北京市的渔轮第一次在这里投入生产。
在清明后旺发的头一个星期,渔场上就发现了丰盛的小黄鱼群。它们像往年一样,成群结队地由海的深处来到这水暖、饵料多、沙滩多的吕泗洋觅食、产卵。于是,春汛捕鱼进入高潮,早在我们到的前一个星期,就闹得热火朝天了。
我们的运输巨轮海锋号驶入吕泗洋渔场,正是夜晚,举目四望,灯光连片,渔火成串,好像远处漂来了一座万家灯火的城市。好一片繁忙的景象,激动人心的吕泗洋的夜晚!
黎明,旭日东升,海鸥围着船舷飞绕,吕泗洋又换了另一副面貌。一对对渔轮拖网前进。远处机帆船群扬起了风帆,像无数面小旗插在天边和海的尽头。
中午,一对对满载的渔轮到海锋号来驳鱼,渔捞员们利用这段休息时间可以在海锋号“街”上的“商店”里买到各种必需的用品。这条“街”上除供应必备的生产资料,还出售五光十色的生活日用品,各家“商店”还兼办各种修理、加工、装配业务。
渔捞员们三三两两地来
“逛街”了。各行各业的“商店”里虽无诱人的橱窗,经营的业务却是一应俱全,有“木匠店”、“铜匠店”、“铁匠店”、“电料行”、“食品公司”、“小菜场”……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这一天,上海的几艘渔轮发生了故障,如果在过去,出了毛病,非得由别的船拖回上海或大陆其他港口去修理,一去一来,一对船至少要耽搁三天三夜的生产时间,少说也损失三、四万斤鱼。那天早晨,船被拖来,没到两小时就把它们修好,这几艘船很快地又去追捕鱼群去了。这条“街”上的“燃料供应站”、“自来水公司”更是忙碌,每条船都要光顾他们。“电焊门市部”也是生意兴隆。当你走上海锋号的前甲板,扶梯口挂着一块木牌子,上面写着:“理发请上”。渔轮278上的电报员小方一靠船,第一件事去理发。“理发店”里的理发员李德贵头两天就一口气理了三十多个头,吹风、擦油都有。渔船上的老船长严丕银夹着干净衣服,拿着肥皂盒到浴室里洗澡去,浴室免费招待。
这些“百货商店”是今年春天,东海渔业指挥部党委和上海海洋渔业捕捞队党委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经过调查研究、深入实际了解,决定在吕泗洋洋面上开设的。渔捞员们十分喜爱,他们称赞说:
“吕泗渔场上也出现了一条街!”
吕泗洋渔场上,繁忙的生产,多采的生活,就像汹涌澎湃的海涛一样翻滚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