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劳动工分值连年提高——芦蒲公社童营大队经营管理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20
第2版()
专栏:

劳动工分值连年提高
——芦蒲公社童营大队经营管理经验
中共阜宁县委会
芦蒲公社童营生产大队,是江苏阜宁县灌溉渠以北的一个旱谷地区。这个大队三年来生产年年增加,工分值逐年提高,社员收入也年年增多。如以1958年每个分值作100,1959年为119,1960年为142强;社员平均每人收入,1959年比1958年提高10%强,1960年又比1958年增加90%以上。
这个大队的劳动工分值为什么会年年提高呢?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大队基本上执行了“四固定”和“三包一奖”制度,充分调动了生产队不断改进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几年来,这个大队对劳力、土地、耕畜、农具都固定给生产队使用,保证生产队在完成三包任务的前提下,有权因地种植、合理使用劳力和安排农活,发挥了他们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如农具固定给生产队使用后,由于管得好,农具修理费用下降了。1958年农具修理费还占总收入的1.3%,1960年即下降为0.9%。在坚持“三包”方面,这个大队除1958年三包奖赔未能当年结算,在第二年作了清理外,近两年来都根据“三包”合同,坚持了超产奖励制度。如1959年超产的第二第五两个生产队,每个劳动工分值就达到一角二分;而经营管理不善,减产的第三生产队,每个劳动工分值只有九分六。这年分配以后,各生产队都召开社员会议,总结了经营管理上的经验教训。超产的第二生产队总结了超产经验后,经营管理更上一层楼,第二年工分值又提高到一角二分四厘。减产的第三生产队在总结中发现本队工分值低,主要是用工无计划、成本高,第二年就严格执行了定额管理和评工记分制度,精打细算节约成本,并增加了复种、套种面积,结果每个工分值即提高到一角一分七厘。
这个大队根据当前的生产水平,在分配时坚持“少扣多分”的原则,对提高劳动工分值也起了一定的作用。1960年全大队总收入比1958年增加89%,而各种提留的比例却比1958年下降3.8%。由于坚持了少扣多分和按劳分配的原则,1958年全大队80%以上的户增加收入,而1960年户户增加收入。
生产是分配的基础,必须全面发展农副业生产,
才能增加收入。这是童营大队不断提高工分值的又一
条重要体会。
这个队几年来坚持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既增加了粮食,又增加了现金收入。全大队的粮食总产量,以1958年作100,1959年是116强,1960年是135。在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全大队1960年的副业收入,也从1958年的一万一千多元增长为一万四千多元。这样,就为提高工分值提供了可靠的条件。
这个大队是怎样作到农、副业收入连年增长的呢?主要经验之一是合理安排了劳力。粮食生产是重点,各生产队就把劳力主要用到粮食生产上;同时又根据当地条件,安排一定劳力从事副业生产。以1960年为例:各生产队安排到农业上的劳力一般占劳力总数的89%,其余劳力主要是用在生活福利和副业上。农副业有了分工,又有协作。例如农业大忙时,运输、磨粉的劳动力就全部调上农业战线;农业小忙时,又从农业方面抽调适当数量的劳力搞运输,采饲料,或在室内剥棉秸,搞编织,等等。去年农业上的劳力利用农闲采集了大量猪饲料,节约饲料费用六百元;副业方面的劳力在保证搞好副业的前提下,用于农业的劳动日就有一千二百三十个。农副业劳动力巧安排,机动灵活,不仅挖掘了劳力潜力,对培养农副业多面手也起了很大作用。
坚持勤俭办社方针,也是童营大队劳动工分值逐
年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这个大队十分注意控制非生产用工。大队干部实行定工生产、定额补助;生产队干部都和社员一起劳动,同样评工记分。
其次,本着多花劳力少花钱的精神,减少生产费用。具体办法是:多积自然肥料,少买商品肥:全队三十多个沟塘,分段划给生产队,做到罱泥和揭沟塘相结合;贯彻公养私养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猪羊,去年养猪即增积肥料八万多担。这样,自然肥料逐年增加,商品肥逐年减少,去年商品肥料开支即比1959年减少了三分之二。对需要修理及添置的农具,尽量依靠本地的工匠自修自造。1960年一年共修制农具五百多件,比购买和出外修理节省修制费用一千六百多元。
第三,精打细算,节约管理费用,压缩非生产开支。这个大队五年来只买了两把算盘,自己作了一张办公桌子。在财务制度方面,加强核算,严格手续,大队和生产队干部从不随便开支一分钱,坚决执行预决算制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