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古人的养牛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20
第8版()
专栏:

古人的养牛经验
牧人
百里奚的养牛秘诀
谈到养牛,劳动人民从实践中早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早在春秋时代,秦国的百里奚就是一位养牛能手。百里奚曾经给商人赶牛车运盐,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同行者役用的牛都掉了膘,瘦弱疲踣,但百里奚所饲养使役的牛却仍然膘肥体壮。百里奚总结他的养牛秘诀是:“饮食以时,使之不以暴,有险先后之以身,是以肥也。”(《太平御览》卷899引《说苑》)换句话说,牛要肥壮,人们就要做到按时饮喂它,在使役过程中更要随时随处爱护它。
养牛准则
“服牛乘马,量其力能;寒温饮饲,适其天性。”(《齐民要术》卷6)这是古人养牛的准则。牛的体格有大有小,口齿有高有轻;有的性情急躁,有的性情缓慢;公牛力大,母牛力小。人们必须根据这些不同条件,酌定使役情况。凡能作到“量其力能”,牛就不会因役而受伤。这是使用牲口的原则。“寒温饮饲,适其天性”则是饲养原则,若能做到使牛不受饥受渴,不受寒受暑,舒适自在,牛就可以长得肥壮,繁殖得更多。
“三和一缴”
喂牛,先要用水把草和料搅拌均匀,使它微湿,这是人人都晓得的。“三和一缴”喂牛法是将每顿吃的草料按不同比例分为三次拌和。第一和草多料少;第二和草比前减半,稍加料;第三和草比第二和又减半,余料全数搅拌在草内。这样喂,能引使牲口多吃草,长得肥壮。俗谚:“三和一缴,须管要饱,不要噍了,使去最好。”(《农桑辑要》引《韩氏直说》)噍了牛是指乏食未吃饱的牛,没有力气。
喂盐肥牛法
喂盐给牲口吃,在晋以前的《家政法》和《肘后备急方》中已有记载。盐能调正畜体新陈代谢机能,促进食欲,改善饲料口味。人们从实践中更创造了用盐使牛速肥法。清朝蒲松龄《农蚕经》说:“牛十头用盐一斤,磨细,清晨撒粗石上使餂;午前勿饮,午后方饮,贩牛者,清晨以盐饲牛,盐入腹渴甚,驱入草场,草沾冷露,牛急食以救渴,多食草,故易饱,半月即肥。”
造牛衣
水牛毛稀疏,不耐寒。造牛衣给牛穿,是保护耕牛不受寒生病的具体方法之一。牛衣的编造在前汉时期已实行,见《前汉书·王章传》:“尝卧牛衣中”。《农桑衣食撮要》更介绍了造牛衣的方法。“将蓑草间芦花,如织蓑衣法,上用蓑草结缀,则利水;下用芦花结络,则温暖,相连织成四方一片。”这样,既可用以御寒,又可用以防雨。
“羸牛劣马寒食下”
“羸牛劣马寒食下”是公元六世纪前后黄河流域的古谚之一。它告诫人们在清明前后缺食瘦瘠的牛马最易死亡。清明前后是春耕生产高潮时期。役畜负担的任务很重,犁田、送肥等样样都要牲口干。而在清明以前,草木未生,牲口一冬只吃一些粗硬的藁秸,畜体瘦弱,不堪任重致远,如果在春耕开始前未作好抓膘复壮工作,在春耕期间再不注意加强饲养管理,很容易使牲口倒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