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访杜甫夔州故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21
第6版()
专栏:游记

访杜甫夔州故居
徐迟
船到奉节,从码头上坡,走大南门。看到门上镌有“依斗门”三个大字,肃然起敬。杜甫是在这儿写“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的。对爱诗的人来说,这是一处诗歌圣地。
杜甫是在大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春晚来到奉节的。《移居夔州作》有一句“迁居白帝城”,可见他先在白帝城居住。秋,寓于西阁,终岁居之。这个秋天是杜甫的诗创作最旺盛之时。《秋兴八首》就是在西阁写的。《壮游》(“秋风动哀壑”)《诸将五首》(“巫峡清秋万壑哀”)和《咏怀古迹五首》也都是同时写的。《阁夜》则是这一年岁暮之作。他一直住到第二年春,写了《遣闷》(“晚节渐于诗律细”)和写暮春三月巫峡的《即事》(“飞阁卷帘图画里”)等作。
大约就在这暮春三月,杜甫自西阁迁居赤甲,写有《入宅三首》和一首《赤甲》,但住在那儿的时间不长。也许只有几天,就写了一首《卜居》(“春耕破瀼西”)打算搬家了。接着,他写了《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从这诗看,他还是在这个三月中迁往瀼西的。他在瀼西经营了果园。这年秋,又迁东屯,有《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他在东屯有水稻田。次年,他写了一首《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就这样离开奉节,出三峡,沿江东下了。
杜甫在奉节一共住了不到两年,寓居五处,写有诗三百一十三题,四百多首,约占全集的四分之一。这些作品中,不仅三峡风光给他写尽写绝,而且他感时忧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
县委一位宣传部长和我们一行五人,在奉节江边,坐上小汽艇出发,去访杜甫夔州故居。
小汽艇向下游行驶,驶过瀼溪,现名梅溪河。驶过八阵图,已被江水淹没,没有看到。驶过鱼腹浦,那儿武侯祠还在。又驶过关庙沱,这是杜甫的西阁所在地。在《夔州府志》第十八卷《祠庙》中,有杜公祠的一条记云:又有草阁,在关庙沱,今……废。”
小汽艇很快到了白帝城下。我们没有立即登岸,而是继续顺流而下,放船游瞿唐峡;看铁柱溪,现名草堂河;穿入危峭的赤甲山白盐山之间;看到了惊人的孟良梯,悲怆的黄泉洞,奇怪的风箱峡以及诙谐的倒吊和尚等等。
游罢瞿唐峡回来,回到滟滪堆的里边,登了岸,上白帝城。
白帝古城遗址,连同和它相接的子阳城的城垣遗迹,现在还都可以看到。城并不很大。杜甫在《寄韦有夏郎中》的诗里,有“春鸥洗翅呼,犹闻上急水”等句,想来他的居处靠近江水,很可能就在现今那著名的红旗商店,白帝女子分销店的一带。
奉节县做了一件大好事,修葺了白帝庙。庙在临江的山顶,有文物陈列所,东西两座碑林,观星亭和一座新楼,三层楼高。登上这座楼望江,最好。而步出庙门,正当瞿唐峡。绕庙墙过去,可以看到草堂河和远远的一片好庄稼。
我们从白帝观察了关庙沱。关庙沱离白帝不过三里地。一枝大榕树,荫蔽七八家人家。《府志》载有清代知事江权的碑记,提到“今关庙沱有明通判何宇度之碑题云唐杜工部子美游寓处,是殆西阁旧址欤。”那儿有一座白粉墙的轩昂的屋宇,颇似诗人歌唱过的“高斋次水门”(《宿江边阁》)。看来,他在《西阁二首》中的“层轩俯江壁”,《中宵》里面的“西阁百余寻”,《月圆》里描写的“寒江动夜扉”,都正合乎关庙沱的景色。
我们又在白帝观察了赤甲山。赤甲山又名火焰山,当地却唤它桃子山,山形很像一只桃子。“赤甲白盐俱刺天”是很对的,两山都很高。白盐山上边,有个山头叫乌云顶。而桃子山,据老乡说,比乌云顶还要高三尺。但杜甫的《夔州歌十绝句》中,说“闾阎缭绕接山巅”,恐是指白帝城,而不是赤甲山。赤甲山腰有一片平地,有庄稼,但太高,是不能住家的。现在,只有靠近江上的一座航标站。那位置似还适宜于诗人居住,而且也符合《入宅》中的“奔峭背赤甲,断崖当白盐”。可是,在这个危峭的地方住,也太孤独,难怪他只住了几天,就马上迁往瀼西去了。
瀼西,瀼溪之西,是现今的奉节县城所在地。“瀼东瀼西一万家”(《夔州歌十绝句》),可见当年人口已经不少。到了宋代,陆游的一篇文章中就有这样的话了:“瀼西盖今夔府治所,画为阡陌,裂为坊市,高斋尤不可识。”那时已经不知道杜甫的瀼西果园在何处。陆游接下来则说:“独屯有李氏者,居已数世。上距少陵才三易其主,大历中故券犹存,而高斋负山带溪,气象良是。”从这篇《夔州府东屯高斋记》看来,陆游是找到了杜甫的东屯故居的。
宋夔州通判于?的《夔州东屯少陵故居记》也写了杜甫:“……始至暂寓白帝,既而复迁瀼西,最后徙居东屯,质之于诗,皆可考。峡中多高山峻谷,地少平旷,独东屯距白帝五里而近。稻田水畦,延袤百顷,前带清溪,后枕崇冈,树林葱蒨,气象深秀,称高人逸士之居,少陵于是卜筑焉……少陵既出峡,其地三易主,近世始属李氏,少陵手书之券犹在。李子襄颇好事,讲求故迹,复置高斋……历岁滋久,屋且颓圯,弗治,券亦为有力者取去,前贤旧隐,几为荆棘之墟……”
下面,就是他恢复故居的记叙。看来,东屯故居的地点还是可以寻访得到的。据白帝庙的管理员熊同志说,十里外一个供销店里还有一块碑。
我们在白帝城住了一宿,次晨沿草堂河的河岸走了十里路,来到石马河和草堂河的合流处。看来诗人在人民中间的影响不小,那个地点,现名浣花溪。
我们走进浣花大队供销店,女经理陈同志出来迎接。她带我们到一间偏屋中看石碑。碑高两米。碑文字迹明显,文章很长,四六骈体,只有一句:“瀼西者,公入蜀后自赤甲迁居之地也”,还比较具体,其余全是酸溜溜的文章,什么线索也没有提供。
但据碑文看,这供销店就是原先杜公祠。供销店的一位文书告诉我们,石马河那儿有一个青莲浦,老年人说,李白在那儿住过,杜甫也住过。
我们研究了《夔州歌十绝句》的:“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困学纪闻》:“东屯乃公孙述留屯之所,距白帝城五里,东屯之田可百顷,稻米为全蜀第一。又东屯有青苗陂。”
我们决定到青莲浦去看看。这样,又走了十里地,到了那里找到一个老年人,说这里旧名东头乡,这一带全是水稻田,我们登高一望,果然稻田水畦可有百顷。他又说,李白在这儿住过,杜甫并没有住过。
从“北有涧水通青苗”这句诗来看,我们是一路沿着石马河的涧水前进的,青莲浦很可能就是青苗陂。那末,杜甫的东屯故居正是在浣花大队供销店的地点。
我们回到供销店休息了一下,又到它对门果园农场去参观,看到一片柚子树、广柑树、桃树、苹果树、柠檬树的林子,又踏着阡陌,绕过了一大片水稻田,那里正在插秧,看啊!水稻田!这一大片,完全可能的,就是这儿:“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茅堂检校收稻二首》)。他在这儿检校收稻。他在这儿刈稻咏怀。“稻获空云水”,情景完全是符合的。
东屯故居大致可以肯定。但瀼西的故居却不容易。在小汽艇又载了我们回奉节县城后,我们见到奉节师范的校长和教导主任,说起他们幼年时曾在东屯杜公祠见过刻在石碑上的杜甫的绘像。可惜这个碑现在再看不到了。又说,现在县城内只有一个果园,叫做大菜园,在县城东北角,可以去看看。
为了这一句话,我们冒了不小的雨,走过了几条石板街,经过一枝五六人合抱的大榕树,来到大菜园。那儿全是小屋,靠得又密又紧。但在斜坡上,屋傍,小门,通入一座小园子。几十棵柚子树,亭亭立在那里。树冠与树冠相接。绿色的华盖把天空都遮盖了。那果园是十分的朴素,十分的宁静。只有雨声淅沥淅沥的打在枝叶上。树下,是一片绿色的柔软的草地,因为下了雨,好像洗过一样的光亮而翠绿。一片浓郁的柚子花香弥漫在湿润的空气中。
即使这里不是杜甫居住过的果园,也必定是和他居住过的果园一样的果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