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热心肠的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22
第2版()
专栏:

热心肠的人
新华社记者 侯荣昌
旅大针织厂本着生产什么就修理什么的精神,组织工人开展针织品修补业务。有许多针织工人由于服务得好,被群众称作“热心肠的人”。
旅大针织厂在岭前市城里设有一个修补组。这个修补组的服务员唐淑卿,对顾客的服务常能做到“有求必应”。
一天,一个青年人急匆匆地来到修补组,要求迅速修好一件绒衣,因为他第二天十二点零五分要赶乘火车回沈阳。按照当时的活路情况,修好这件绒衣起码需要两天。但是,唐淑卿还是把这件绒衣接收下来了。她本来是上午九点钟上班,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到修补组,把这件绒衣交给了早班修补工人,一再叮咛要在十一点钟以前修好。
快十一点了,约定取活的时间已经过了,那个青年人还没有来。唐淑卿很着急,就拿着这件修好的衣服赶到大连车站候车室,从楼下找到楼上,好容易找到了这位青年顾客。原来,这位顾客忙于别的事情,没来得及到修补组取衣。他接到唐淑卿送去的衣服时,感动地说:“真对不起,你们服务得太周到了。”
孙文珍是旅大针织厂的缝纫工人。工厂开展修补业务以后,她更忙了,整天到厂外去收取居民需要修补的衣服。
孙文珍家隔壁住着的张大嫂家,孩子很多,一个挨着一个。孙文珍看到孩子们经常穿绒衣,估计需要翻修的一定不少,如果以大改小,每个孩子都可以穿到一件翻新的绒衣。一天,她请老婆母到张大嫂家里去问问,果然不出她所料。当天晚上,张大嫂一下子就拿来了十多件。孙文珍就给量裁、修补和拆改,给张大嫂全家孩子每人改制了一件绒衣或绒裤。张大嫂乐得笑呵呵地说:“文珍真是我们的知心人。”
赵思美小组是旅大针织厂专门负责剪裁配料的一个小组,她们为了合理用料,建立了一个研究会的制度,遇到问题就集体研究,不断改进剪裁方法,把修补的质量再提高一步,节约更多的材料。
有一次,赵思美接到一件要用大人绒衣改成一条小孩活裆裤的活,左裁右裁不合适,多用料也不成。于是他们开了研究会,一计算,没添材料就能剪裁出好穿好看的小裤。
她们通过研究会,还创造了许多合理的剪裁和修补方法,如用元领绒衣改成开襟服,开襟服改为翻领和高领的青年服等等,一般都不用另添新材料。每次修补一件衣服,她们都仔细考虑,怎样配才能省料,怎样裁才能缝得好。她们把边角余料都按颜色、厚薄、大小分类存放,做到看衣下料,就材缝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