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22
第4版()
专栏: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史凝
知识分子初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往往会很久还分不清谷苗和莠草、稻秧和秕子。在田间,一动手,不是把谷苗和稻秧拔掉了,就是把莠草和秕子留下了。这因为这些知识分子缺少实际知识,也因为这些苗和这些草实在有很多相似之处。鸟和昆虫,有的对农作物有害,有的对农作物有益,有些也不易分辨。为了争取生产斗争的胜利,必须在这些相似之处特别留心。不能在相似之中找出相异之点,就会白费许多劳动,并且给生产造成损失。
在社会活动中,也是如此。社会现象往往比自然现象更难认识、更难分辨,既要在阶级斗争中分清敌我,又要在人民内部分清是非。在许多正确的和错误的事情之间,在外表上和某些方面,也往往有若干相似之处。例如: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和机械搬运某些条文;充分发挥劳动积极性和过分增加劳动强度;自愿和自流;充满信心和骄傲自满;力争上游和风头主义;分工负责和本位主义;劳动协作和打乱劳动组织;独立思考和自作主张;解放思想和胡思乱想……这些事情的前者和后者,都有本质上的不同,可是又都有某种相似之处。如果为这些相似之处所惑,而不能明辨它们在本质上是两回事,自己在行动中或者思想上就会犯错误,或者不能正确地判断和处理别人的行动中或者思想上的问题。
在有的情况下,分清敌我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敌人在一定情况下,例如在作战时潜入我方窥探,又如在我们革命胜利以后在我们内部潜伏,总是以“我”之面目出现。他们摇身一变,“钻进来”,吃人民的饭,说进步的话,做反动的事。或者,本来是我们自己人,但是由于本质恶劣或者受了引诱,被敌人“拉出去”了,从外表看来似乎没有变,可是已经从内心里烂了。更值得注意的是,以
“我”的面目出现之敌,又借着人民内部的若干是非问题之难辨,运用把正确的事情做得过头使之走向荒谬的办法。在这情况下,更需要精细缜密地分清是非、分清敌我。
《吕氏春秋》的《慎行论——疑似篇》中有这样几句话:“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歧道而哭之。”——到三岔口就哭,这当然也不是什么高明的办法。古之“圣人”,也未必就确能做到不为相似之物所惑。古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之作出许多坏事蠢事的,实在也颇不乏其人。而古之为人主者和为人臣者,由于他们与劳动人民敌对,远远脱离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能够不成为“愚者”的能有几人?
《疑似篇》提出的解决“疑似”问题的办法,倒还是可取的:“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下面接着说:即使舜做掌鞭的来驶车,而且有尧在他的左边指导他,有禹在他的右边辅助他,到了草泽之地,也要向牧童问路;要想涉水而过,也要向渔夫请教。“奚故也?其知之审也。”最后还特别再加上一句说明:“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要把似乎相同而其实不同的事物分辨清楚,最好的办法是问计于同这些事物接触最多、对这些事物知道得最详尽的人们。《疑似篇》的作者说是可以这样说。在他们那个时代,在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处在对立状态的情况下,知识分子的主要部分同劳动人民也处于对立状态,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能向“牧童、渔夫”问路辨疑的能有几人?
惑于相似,把敌我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把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把非当作是,把是当作非,把莠草当作谷苗,把谷苗当作莠草,把害虫当作益虫,把益虫当作害虫,就会在社会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里,我们已经有了把许多相似的事物分辨清楚的最根本的有利条件,就是有马克思列宁主义作我们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有毛主席和党中央从理论、政策以至工作方法、思想方法上给我们以明确的指示,除了主观上的原因以外再也不会有什么东西阻碍我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人民群众在社会斗争和生产斗争中是既能辨别大是大非又能明察秋毫的。凡有“疑似”之处,只要向过去的和当代的“马克思”请教、向千千万万“牧童、渔夫”(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就一定能够辨别清楚。这已经是不再需要用什么来证明的事情,而只是肯不肯真正“恭谨勤劳”地这样去做的事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