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5阅读
  • 0回复

轻则寡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23
第8版()
专栏:读书随笔

轻则寡谋
礼卿
《左传》上有好几篇文章,讲的是轻敌致败的故事,其中《屈瑕胜绞》、《屈瑕以自用败》两篇,对我们特别具有借鉴的作用,很有一读的价值。
像绞那样的小国,在楚国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吃了败仗当然不是什么意外的事。然而,小国并非注定要败给大国,却是事实。也就是这位屈瑕,在伐绞一年之后就“以自用败”给了罗国。绞的失败,决不是因为它“小”,而是由于它“小而轻”——看不到自己的“小”和敌人的“大”,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只不过俘虏了敌方三十名没有武装卫护的上山砍柴的民工,就头脑发昏,根本不研究研究敌人为什么不派武装保护,第二天又争着出城去“抓伕子”;这样自然要中了埋伏、吃其败仗而蒙受“城下之盟”的耻辱了。
绞人这次非常轻易的失败,至少可以给我们提供两条教训:第一、不仅是打仗,做什么事情都不可“小而轻”,因为“轻则寡谋”——就会放弃调查研究,终不免失于计算而大碰钉子。我们在工作中就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困难很大,不利条件很多。面对这种情形,我们就应该老老实实地从这个困难大、不利条件多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调查研究,制定有效对策,把困难各个击破,把不利条件逐一消灭,力争以“弱小”而战胜“强大”。切不可像绞人那样,糊里糊涂,“置困难于度外”;那是注定要吃亏的。第二,不论是打仗还是做其它事情,当我们取得某些胜利或成就的时候,都应当冷静下来,花上一番思考分析的功夫,判明一下这个胜利或成就究竟是什么性质,是真是假,对今后会起什么作用。恐怕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原来以为那是一次胜利或一项成就,不免沾沾自喜,飘飘然起来,后来事态的发展却证明:这个所谓胜利或成就原来于大局无补,甚至还可能是个假胜利或假成就,有损而无益,就像绞国人把抓了几十个“民伕”当作胜利那样,结果吃亏上当。这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学会区别真象与假象、本质与非本质的本领,否则是免不了走弯路、碰钉子的。
同是那位屈瑕,在带兵攻打罗国时却闹了个惨败。据说他在失败以后就气恼得上吊自杀了,应了“兵败将亡”那句古话。屈瑕倾楚国之兵以伐罗,为什么也会那样轻易地就失败了呢?原来他正是犯了自己一年前曾经批评过的绞国的那个毛病,不过绞国那时是“小而轻”,他这次却是“大而轻”。原来在两年之前,屈瑕在蒲骚这个地方还打败过郧国,当时郧国仗恃着军队列阵于城郊,可攻可守,又事先约定了随、绞、州、蓼四国同力伐楚,以为四国的军队指日可到,因而麻痹大意,结果吃了败仗;屈瑕“狃于蒲骚之役”,以为小小罗国不过是郧国一流,少不了也要麻痹大意,因而趾高气扬,“轻则寡谋”起来,而且下令说:“谏者有刑”,连别人“谋”也不准了。这就使得这位曾经伐郧伐绞的风云人物终于以悲剧收场。
屈瑕的教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论已经取得了多大胜利或成就,也不论眼前还有多少有利条件,都不能趾高气扬,因为“大而轻”,其结果同样会“寡谋”——抛弃调查研究。不错,从前有过郧国麻痹,绞人轻敌这么回事,但是罗国就不一定非麻痹轻敌不可,这本是很明白的,可惜屈瑕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有些同志也常常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在工作中有时就会“狃于”以前的胜利或成功经验而“自用”起来,“举趾高”而“心不固”,对于已经变化了的客观条件,既不去调查研究,又拒绝别人提供意见,结果常常自取其败。
“轻则寡谋”,这句话确实耐人深思。不论我们做什么事,在确立了藐视困难的精神和气概之后,在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多多的设想困难,以便实事求是地去克服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到“轻则寡谋”的反面——“多谋善断,无往不胜”!
附:屈瑕胜绞
楚伐绞,军其南门。莫傲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复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屈瑕以自用败
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傲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傲以刑也。莫傲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见莫傲而告诸天之不假易也。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莫傲使徇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