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顶着困难前进——大寨生产大队抗旱春播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24
第3版()
专栏:山西通讯

顶着困难前进
——大寨生产大队抗旱春播散记
武赞庭 苏其民 武志功
前些日子,我们访问了太行山区连续十一年增产的山西省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大寨生产大队。
早晨,当我们顺着崎岖的羊肠小道,翻过两个山头,踏上这个生产大队的土地的时候,只见那起伏的黄土山岗之间,已是一片忙碌,人们正在紧张地进行着一场抗旱播种的战斗。
调查研究,摸清情况
大寨真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年年灾情多”。这里已经一连四个多月没有下雨了,久经风吹日晒的土地,含水量一天比一天减少,干土层不断向深处发展。
这个大队有七百一十多亩春播地,零散在山头、山腰、山脚和河谷间,这些耕地日照有长有短,气温有高有低,土质有肥有瘦。在底墒不好、雨水欠缺的情况下,如何因时因地制宜地保证这些土地适时播种、苗全苗壮呢?他们的办法是调查研究,掌握墒情,分期播种。在大队办公室里我们看见一张“播种图”,春播工作就是按“播种图”的指示进行的。这张“播种图”是大队党支部领导各生产队的干部、老农和一些社员,在总结了几年来抗旱播种经验的基础上,跑遍了所有岭、梁、坡、沟,对三千多块土地经过逐块调查以后画出来的。各块地的自然特点,种什么,墒情怎么样,什么时候种,在图上都标得很清楚。
抓紧时机,抢墒播种
在大寨,每天早晨我们都看到社员们习惯地端着饭碗,从四面八方聚集在食堂门前的广场上,一面吃饭,一面议论着当前抗旱下种的经验和问题。
谷雨节这天,饭场上的中心议题,不谋而合地集中到第二生产队麻黄沟的三亩玉茭地上来了。前些时候,大家根据这块地的特点,和已经一耙二耢三犁翻等情况,安排在立夏下种。大家原觉得即使一直不落雨,这块地也保证能苗全苗壮。可是,条件的变化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一天,社员赵怀艮在进行第二次浅耕时,却发现这里的干土层已经发展到二寸多深了。他想:如果按原计划等到立夏下种,至少有一半小苗出不了土。他把这个变化在饭场上向大家谈了出来。社员们一致认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不能再等待了。第二生产队的干部觉得大家的意见很对,立即修改了原定的下种时间,决定第二天就开犁。
边劳动边指挥生产
被社员们称作“好当家”的大寨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连日来总是天不明就上地劳动,黄昏归来又和各生产队研究抗旱播种工作。他走路和其他人不一样,别人走大路,他偏偏绕小道。为什么?原来是为了普遍查查墒情,看看播种质量。
一天,他听到第二生产队粘草沟的一块玉茭地要开犁下种。他一早起来,就赶到那块地里查看播种准备工作。发现地中间有炕盘大的一段人行小道没有耕,他又急忙赶回来,派人担水把这段路阴湿,刨松耙匀。下种开始了,他又自报担任了技术性较强的捏籽工作。播种中,他耐心地给青年社员讲解播种技术,传授先进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