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歌唱蒙族人民斗争的英雄诗篇——评《白云鄂博交响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24
第7版()
专栏:

歌唱蒙族人民斗争的英雄诗篇
——评《白云鄂博交响诗》
丁洋
诗人阮章竞的新作《白云鄂博交响诗》(发表在1960年9月号《人民文学》),是一部在造意和写法上十分新颖的长篇叙事诗。它以两千多行的篇幅容纳了内蒙古人民从远古神话时代直到建设社会主义这么广阔的生活,这足以看出诗人的气魄和才力。同时叙事诗也在一定程度上描绘出色彩瑰丽的现实的图卷,塑造出比之现实更高的英雄人物。
这部长诗给我们最强烈的感觉是字里行间饱和着激越的革命浪漫主义感情,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这种激越的感情跟现实生活的画面紧密地融合一起,使长诗调子高亢,意境辽阔,诗意盎然,产生了震撼心弦的力量。它以充沛的政治热情、豪迈的形象语言,歌颂了内蒙古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消灭封建牧主的斗争,歌颂了老一代的民族英雄,也歌颂了共产主义风格的新人。
诗人也驰骋着丰富多彩的想像,讴歌工业大发展草原大改变的内蒙古。激昂的感情像潮水在诗行中间汹涌澎湃:
真的童话时代来, 奇迹从地下钻出来;
水晶城市白云镇, 从花的原野拱出来——
破碎厂,储矿槽, 像城楼,像城堡,
立在草原朝霞中, 千里迎接晨钟“东方红”!
真的神话时代来, 奇迹从天上落下来;
银光闪闪新天河,从北斗星旁流下来——
俱乐部,电影院, 像明珠串成的大宫殿。
花的原野晚风香, 千里向北京祝晚安!
那些描写内蒙古草原生活风貌的诗段相当的引人入胜,有新的意境,有精巧的构思,有独特的风格。诗人把蒙族特有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贯穿在作品里,让我们宛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刚毅勇敢的精神、爱憎分明的感情。长诗不仅有精雕细刻的带有浓厚泥土味的工笔画,还有大笔描绘出来的广阔壮丽的大草原的巨幅画卷:
乌兰察布风吹吹, 草浪排排像海水。
早晨涌出个红太阳, 云儿朵朵像玫瑰。
东边羊群漫上岗, 像大海泛起白浪花。
西边野马追野马, 似怒涛旋转宝山下。
这样想像奔放的带着扑鼻的草原气息的风光,不熟悉那儿生活的人是无法写出的。但是更让我们赏心悦目的还是那些涂着民族色彩的风俗画。比如人们祭祀民族英雄的景象,在诗人的笔下点染得多么活跃生动,多么富有诗情!
长诗的主人公阿尔斯朗是个鲜明生动的蒙族民族英雄的形象。诗人把他置于跟外国侵略者,跟阶级敌人,跟大自然斗争的尖端,刻划出他的不畏强敌,不避艰险,果敢顽强的斗争精神。
诗人创造出想像奔放的诗的境界,把阿尔斯朗对敌斗争的英雄气概描绘得惊天地、泣鬼神。外国人打算占据草原盗宝藏,阿尔斯朗立刻单枪匹马奋起抵抗。他的雄马昂头呜呜叫,外国人“汗珠冒起鹰嘴鼻”;他的口舌利剑的一席话,外国人“吓得上牙打下牙”;他搭响箭射中第九只飞雁,外国人“战战兢兢拆帐篷”,“一下不见在黄风中”!这种大胆夸张的传奇式的情节,把英雄的面貌写得顶天立地,然而“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其中蕴藏反动派不过是纸老虎,人民定然胜利的革命理想,有着牢靠的现实生活基础。
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融于一炉,这巧妙的艺术构思不仅使长诗的意境新颖奇幻,诗味倍加盎然,而且幻想的浪漫主义人物衬托了现实生活里的英雄,英雄的形象更显得光彩绚烂。阿尔斯朗的“人老骨头硬”“取弓带剑”和子孙一块儿坚决抗击日寇的坚韧的战斗性格,不正是继承了白云巴特尔那种死去了夜里还巡游草原保卫草原的顽强斗志吗?不正是发扬了奴隶起义首领那种“不做奴隶活,愿做奴隶死”的革命精神吗?《红泉歌》是长诗里面光芒四射的一章,格高境远,惊心动魄。这儿主人公歌颂阿杜沁夫大勇士献出全部鲜血化为甘泉,救活干旱的草原的壮烈行动,也寄托了他自己为了草原人民的幸福头可断血可流的伟大抱负。这些人物的出场使长诗反映蒙族生活的画面更加丰富多采,而对阿尔斯朗来说,却起了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显示了他的身上集中了神话中历史上众多英雄人物的宝贵品质。
诗人虽然把阿尔斯朗的英雄面貌写得相当高大,但是他的性格却不是一登场就已经成熟以至完美无缺了,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止的肖像画,而是在发展的连环画中逐渐完成的。诗人通过他的广阔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出这个随历史和环境的变迁不断成长的英雄性格。阿尔斯朗由于长期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难免受到“天河不会落草原,不许外人到泉边”传统观念的束缚,这在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年代固然有一定的战斗意义,但是在共产党解放了各族人民的今天,就成了兄弟民族团结的障碍。最突出的就表现在他犹豫不决是否向因为缺水“建设要误工期”的矿山献出甘泉这件事情上。“水”在内蒙古草原,尤其是干旱时节比金子还珍贵!倔强忠诚的老人没有理解共产党派汉人帮助他们开发白云鄂博大铁矿能给蒙族带来万年幸福之前,他是决不会轻易献出的,诗人选取了一句话不说,一锅换一锅抽烟,蒙头睡大觉,这些可以体现主人公个性的细节,绘声绘色曲折有致地写出他的内心激烈的斗争:
真出天河我不献, 是骒马不敢闯大阵!
不出天河我献了, 天旱牛马没水饮;
我挖出心来祭天地, 也是祖先的大罪人!
阿尔斯朗到底还是英雄,他不怕苦痛,勇于接受群众和生活的教育,从而迅速地斩断旧观念锁链,追上新形势的潮流。献出“一片不冻泉”之后,他对矿山领导人说的那番诚挚豪爽的话语,流露出他树立了全民利益高于民族利益、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走的全新思想:阴山上,阴山后,乌兰察布升起了,不落的“太阳歌”。雪封冰锁的古阴山,要挪碎重新造一座!孙儿孙女都交给党,望把草原变天河!
老人的胸襟宽广理想远大,他已经升华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英雄屹立在人们面前,至此长诗才完成了主人公的性格塑造。诗人站在社会主义的思想高度,把阿尔斯朗的精神描绘得更加崇高,事迹更加壮丽。在这个人物性格的发展上我们看到了内蒙古人民几千年中走过的艰辛曲折的斗争道路,也看到了解放之后各兄弟民族在党的领导下结成友爱大家庭的划时代的变化。
第二代海日巴尔,走着跟父亲不同的道路,他不再单枪匹马地抵御外国侵略者,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带着牧民进行有组织的武装斗争。显而易见这个人物将要逐步地成为新的革命战士。可惜在打垮日寇这场海日巴尔经历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战斗里,诗人用过多的笔墨渲染紧张的气氛,没有着重刻划牧民自卫队的领导人海日巴尔的性格,内蒙古得到解放包头要建钢厂的时候,这个人物的性格一度活跃起来,他的雄奇的胆略和远大的抱负是激荡人心的:
铸把长剑三千尺,
劈开天空、劈开大地,
劈断北风,劈断荒凉,
劈开阴山,劈开大海,
接个太阳到草原上!
他和破坏“工牧联欢会”的封建牧主进行斗争的那段写得也比较出色,体现了他坚定维护兄弟民族团结、阶级感情鲜明的新品质。不过,以后除了集中写了几笔他劝父亲献泉的细节,却没有再用更多的笔墨刻划他。这样他的性格就无法继续发展,诗人给他安排的道路自然半途而废了。
在第三代乌蔺?娅和布尔固德身上,诗人灌注了酷爱新生力量的真挚情怀,热烈地歌颂了他们。他俩的精神迸射着跃进时代的火花,那种敢想敢说的共产主义风格确实令人神旺气振。
这年轻女将乌蔺?娅的宏愿多么豪宕:我是头代女电工,眼朝阳光心向党,为光明的草原打前站!这少年英雄布尔固德的理想又何等的瑰奇:你能降服黄醉龙, 我骑着绿龙上天空,盘山铁路电车道,五月通车闯矿关。叼着鄂博出草原, 掷在昆独伦河旁!
但是,读罢长诗掩卷深思的时候,我们的脑海还不能出现新的一代的清晰分明的形象,这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也许是由于叙事诗如何表现工业建设,特别是如何刻划工业建设里的英雄好汉,还是新的课题,没有什么经验可循。可是在这方面我们也无能为力,画不出高明的图样,只好指出诗人经营这一题材的一些毛病了。描写进入钢铁时代的内蒙古,诗人的笔锋较多集中在绘制工业建设的长幅理想画卷,的确出现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精彩片段,倾泻了奔腾不羁的壮志豪情。然而,相对来讲也就削弱了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产生了人物站不出来,只给这画面增添一些色彩的缺陷。就是写到人物的地方,豪言壮语也太多了一点儿,仅仅传达了敢想敢说的概念,没有在性格发展上取得丰满的表现。这样也造成新人物说的豪言壮语全是一个调子,他们只是某种意念的化身,而个性就显得模糊不清。其根本原因还是这两个人物缺少浓郁的生活气息,可能只是诗人理想境界的产物,因此形象只是浮于表面,血肉不够饱满。应该说在阿尔斯朗的刻划上也有这一缺点,有些地方他的个性也消融在理想里,他的性格缺乏那种深沉的威势。至于清巴图,这个人物形象就更嫌苍白无力了。诗人若是把这个共产党员的形象写得丰富、鲜明,那就会更突出共产党在少数民族生活中的意义,长诗的思想性的深度和广度势必也随之有所增加。我们说塑造英雄的典型决不是现实中真人的机械地复写,而要表现得更理想、更丰彩。不过英雄人物的崇高的革命理想必须渗透在鲜明的典型性格里,两者熔铸成难解难分的整体,才能显得深沉有力。
在艺术形式上,诗人更多地吸取了古典诗歌的精华来表现革命斗争和工业建设的题材,这真是大胆的尝试。
长诗的章法,四行一节和六行一节,交错相间,占其多数;但是增至十一行的也有,仅仅两行的更不少。似乎不妨这样说看似工稳,实则奔放,有矩可循又错综变化,出色地承担了开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句式以七言为主,然而又不被此限制。吸取我国古代歌行体和长短句的长处,也兼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乃至十一言。这样抑扬顿挫,诗句跳荡,饱酣淋漓地表现了缤纷多彩的现实生活和理想画面,也照顾了当代口语的特点。诗人运用语言是十分严肃审慎的。长诗熔铸了不少古典诗词的语汇,也能做到犹如行云流水,清新自然,富有形象和音节的美感。诗人也仿效古代诗人在锤炼字句上下很大的工力,虽然不很纯熟,但是决不纤巧,雄奇瑰丽、宏肆奔放、高亢激昂是其独具的语言风格。还学习了古诗选择动词精当的优点,给予许多动词新鲜的寓意和形象,增强了长诗雄浑的气势和浪漫主义色彩,这也是诗人语言艺术的特色之一。
但是,从中也发现了一些美中不足之处。某些诗句没有因地制宜地突破五言或七言的局限,苛求拍节的一致,妨碍了诗人抒发自己一泻千里的政治热情。甚至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诗句既不能唱、又不能朗诵,十分绕嘴生硬。那些英雄的豪言壮语以及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形式趋于自由活泼,似乎更符合内容的要求。跟《漳河水》相比,这部长诗在许多方面突破了原来的艺术高度,然而单从语言来考察,后者不如前者朴素自然,这具体表现在叙事诗选词炼句残存着典雅华丽的缺点,有的地方还有明显雕饰的痕迹,读起来还嫌欠缺流利畅达,不像《漳河水》那样便于记忆传唱。
听说这部长篇叙事诗正在修改之中,我愿意大胆地提出以上不成熟的意见供诗人参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