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杜勒斯的破钟的回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25
第5版()
专栏:

“杜勒斯的破钟的回声”
何卓
腊斯克为扩大的日内瓦会议埋下了困难的种子以后,就急急忙忙地离开会场,跑回美国去了。他在5月21日回到华盛顿时,向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日内瓦会议的“前景仍旧不能肯定”。因为“有效的停火”、“中立的概念”和“否决权”三个主要问题尚待解决。
无独有偶,5月22日,在美国算得上是“有地位的”资产阶级评论家艾尔索普,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以同样的腔调谈论老挝问题和扩大的日内瓦会议。他一面说什么老挝的“停火正受到粗暴的破坏”,美国对老挝的“坚定的”政策“缺乏真正的坚定性”;一面把这次会议说成是什么“空洞的会议”、“奇怪的会议”。
正当人们对扩大的日内瓦会议寄予希望,而且会议的第一周也获得了进展的时候,腊斯克和艾尔索普等,为什么都像忽然中了“感伤主义的遗毒”,而对日内瓦会议的前景如此悲观呢?
这是耐人寻味的事情。它使人们想起了1954年时美国对第一次日内瓦会议的态度。正如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所说的,腊斯克的讲话,是“杜勒斯惯于非常热心敲打的那口破钟的回声”。
大家知道,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当时的美国国务卿、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竭尽破坏会议的能事。他同样地叫嚷日内瓦会议是“徒劳无益”的。当时有的报刊指出:“自杜勒斯以下的美国高级决策人员,从来没有喜欢过日内瓦会议,他们像把它当作预料中的失败一样把它一笔勾销”。杜勒斯同样地采取了“逃会”的政策,在解决朝鲜问题方面,因为美国代表团的阻挠没有能达成任何协议;而在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方面,直到最后会议达成协议时,美国代表团仍然拒绝在“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只提出一项“不使用武力破坏这一宣言和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的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的所谓“保证”。杜勒斯当时所热中的,却是策划“联合行动”,积极拼凑东南亚军事同盟,当时,他公开地叫嚷要“把印度支那的和平配合到一个集体安全(指东南亚军事同盟)的框子里面去”,换句话说,就是要阻挠日内瓦协议在印度支那的贯彻,并进一步干涉印度支那三国的内政。
七年过去了。历史无情地证明,杜勒斯的“联合行动”并没有能吓倒印度支那人民。而今天,老挝的爱国力量在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干涉的斗争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美国在战场上“赌输了”,又不得不回到会议桌上来了。然而,杜勒斯的那口“破钟”的噪音却依然余音不绝。腊斯克依然在继承杜勒斯的政策,走杜勒斯的老路。
腊斯克一直在叫嚷要在老挝“实现有效的停火”,到底是为什么呢?美联社记者卡尔·哈特曼透露了一点风声:“如果战斗不停止,他们(指美国)随时都可能退出(日内瓦会议)”。自然,这决不仅是为的“退出会议”,而且是为的掩护叛军对老挝爱国力量发动新进攻。而在“中立”问题上,如果会议就老挝“中立”问题达成不合乎美国口胃的协议的话,美国《明星晚报》外交记者诺齐斯说:“美国几乎肯定会拒绝在上面签字”。从这些消息中可以看出,美国对会议的悲观论调和感伤情绪不是别的,正是为美国破坏会议预作借口。同时,人们再看看腊斯克在会议内的表现和约翰逊在会议外的活动,以及老挝叛乱集团正勾结南越和泰国准备向老挝爱国力量进行突然袭击,就会更加明白了。
杜勒斯的那口“破钟”,是美国侵略政策失败的见证。现在,腊斯克又从“冷战”仓库中把它搬出来,敲敲打打,实在很难找到几个知音。不是吗,连英国《星期日电讯报》也不表示欣赏。这说明腊斯克的境遇,已比他的前任差之远矣。腊斯克和艾尔索普等应该悲哀的,不是扩大的日内瓦会议的前景,而是美国侵略政策的前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