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惜物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25
第8版()
专栏:

惜物篇
余百川
过去读到文章,知道革命老人徐特立先生把写过的剩粉笔头视同珍宝,拣起来用了再用;最近读报,又得知鲁迅先生惜纸如命,把稿纸头上那一狭条白纸也都统统利用起来。这两点小事,都是小得可以的,但仔细一想,就觉得其意义实在很大。
一个革命者,即使在他最细小的生活行为举止上,也渗透着那感人的崇高的革命情操和高尚的道德行为。“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糟蹋财物,损坏财产,浪费任何一点物资,都是为一个革命者所不容和不愿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表现出那样对于社会财产的高度珍爱和精心细用的风格。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故不积蹞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拒绝任何微小有益的劳动,看不起那似乎是“小气”的举止,他就不懂得创业当家的艰辛,就不知道什么是共产主义的美德,更何况我们是一个六亿多人口的穷白之家,是一个共产主义思想蓬勃发展的时代。鲁迅先生有言道:“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看,他就是这样,把自己做的零碎事和建设革命的大厦联系起来。
由此及彼,使我联想种种,比如在所有机关、团体、学校和大大小小单位的办公室里,桌屉里、柜顶上、床板下,不都是有很多不屑一顾的“废物”吗?诸如旧纸、多印的文件,报废的表格,红绿笔杆,半瓶子墨水,小铁钉,米达尺,回文针……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有的是久搁闲住,因为“旧”了就逐渐破损,无法再用;有的则变成手纸,笔杆成了拨火杆,弄得焦头烂额,更是无人问津。而当人们需要用时,在领物单上一填,就可以又领到一批新的,然而,曾几何时,屉角里又多了一些伙伴,如此“弃旧迎新”,周而复始。这种情况,同志,你可见过?
要使旧物新用,少物多用,新物久用,就是说物尽其用,就要学习徐老、鲁迅等革命前辈的惜物精神。如果每个机关、工厂、团体、学校等所有大小部门,清理一下内务,把那些“废物”清点清点,偿以应得的身价,并且每个人都从思想上领悟党的教诲,我想,于公于己,都有许多好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