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粘虫从哪里来?——访昆虫学家马世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27
第4版()
专栏:

粘虫从哪里来?
——访昆虫学家马世骏
新华社记者 吕新初
每年春夏秋三季,当北方田野里庄稼的新苗开始长成的时候,可恶的粘虫也随之出现了。它们专门喜欢吃小麦、玉米、谷子、水稻的嫩叶,白天钻在土里躲藏,夜间出来盗食,吃完了这块庄稼,又迁移到另一块庄稼地里。去年夏季,仅山东一省就有一千五百万多亩粮食作物遭到了它们的摧残。但是到了冬天,在北方却又找不到成群的粘虫的踪迹。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在哪里过冬的?许多年来,这还是一个谜。
昆虫研究机构正在探索这个谜底,以便为制定更有效的消灭粘虫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最近记者访问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负责这项研究工作的马世骏教授。他首先向记者说明了这项研究工作的意义: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提出的十一种主要病虫害中,八种是虫害,其中七种害虫的发生规律基本上已被掌握,唯独粘虫的发生规律基本上还未搞清楚。马世骏让他的助手取来了几个玻璃管子,里面装着从孵化以后的各个发育阶段的粘虫:身躯暗绿色的有黑色竖条的幼虫,像幼龄的家蚕一般,它正在玻璃管里蚕食着玉米叶子;另外的玻璃管里分别装着深褐色的蛹和黄褐色的蛾子。一年中间,它们从卵到蛾子,可以循环二次到四次。
马世骏认为,经过近年来的观察研究,现在可以提出这样一种假设:粘虫的幼虫和蛹在南方越冬,早春时期在当地危害小麦等作物,到了春夏之交,除了一部分留在南方继续繁殖和危害作物以外,另一部分就迁飞到淮河、黄河流域,在那里繁殖和危害庄稼,到了夏天,又迁飞东北。
这位昆虫学家接着向记者介绍了他们获得这个认识的根据和研究过程。大跃进以来,全国粘虫为害地区的有关单位组织了大协作,在南起广东、北至辽宁的许多省中,同时对粘虫进行了观察研究。他们在北纬三十二、三度以北地区(自江苏、安徽、河南北部到辽宁)检查的结果,没有发现有大量虫子越冬。他们又在北方地区把粘虫的蛹和幼虫放置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结果到了冬天都死了。而在北纬三十二、三度以南的地区,则发现有相当多的虫子越冬,越往南数量越多。在湖南,他们在稻田埂中、稻茬上以及杂草丛中都找到了越冬的粘虫幼虫和蛹。在广东和福建南部,有的年份到了冬季还有大量粘虫为害。但是在每年6、7、8三个月期间,南方各省粘虫的数量却显著下降,而这段时期,正是北方粘虫猖獗的时期。
以上这些现象,使昆虫学科学工作者有理由设想,北方的粘虫是由南方迁飞过去的。他们就进一步寻找迁飞的证据和研究迁飞的情况。去年4月以后,科学工作者在上海到旅大之间的海面上接连捕到了在低空飞翔的粘虫蛾子,特别在6、7、8月中捕得的数量最多。今年4月间,他们又在黄海、渤海的海面上,捕到了粘虫的飞蛾。
发现了在空中飞翔的粘虫蛾子以后,怎样能证明它们是从一个地区迁飞到另一个地区。它们是从哪里起飞的?又往什么方向飞去?马世骏告诉记者,对于这些问题,昆虫学工作者是从下述三个方面去找寻答案的:
第一是研究捕获粘虫蛾子的当时当地的风向和其他气象条件,并且结合对各地粘虫数量增减情况的调查,判断它们的飞行方向。第二是对捕获的蛾子作形态生态学的研究,确定各个不同地带产生的粘虫在形态生态学上具有的不同类型,从而可以知道捕获的粘虫是什么地带产生的。第三是在少数地区把捕到的蛾子作上标记,在另外的地方捕到那些带有标记的蛾子,就可以判断它迁飞的行踪。这些研究的初步结果,为粘虫蛾子由南往北迁飞的假设提供了科学根据。
在野外观察研究的同时,昆虫研究所正在进行各种室内的实验研究,以印证实地观察的结果。马世骏和一位青年研究实习员分别带领记者参观了他们的几个实验室。有一个室正在试验粘虫在各种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生活的情况。室内放着十多个用电气操纵的变温箱和恒温箱,箱内放着很多玻璃器皿,里面生活着粘虫的各龄幼虫、蛹和蛾子。恒温箱自摄氏零下十五度向上到四十度,每隔五度一个。最近实验的结果表明,在零下五度时粘虫就难以生存。此外,还进行其他一些实验,来判明温度对粘虫生活的影响,以及风、光等因素对粘虫飞行的影响。这些室内实验的初步结果,同样为关于粘虫越冬迁飞的假设提供了旁证。
现在正是粘虫迁飞和危害庄稼的时期。分布在沿海各地二十多个观察点的科学工作人员,正在继续对粘虫进行调查研究。这些在室内和野外辛勤劳动的昆虫学工作者,正在为逐步掌握粘虫的发生规律,找到有效的科学方法来消灭粘虫,为我国粮食的增产和昆虫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