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航海家——郑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28
第6版()
专栏:历史人物

航海家——郑和
樊树志
十五世纪初,即明代永乐、宣德年间,郑和率领一支拥有六十余艘大船和二万余人的庞大船队,往返于南洋、印度洋和阿拉伯海上,访问了东南亚和非洲东岸的三十多个国家。这就是有名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人,回族。因参加“靖难之役”有功,被明成祖朱棣擢升为“内官监太监”,改姓郑。他别名三宝(或三保),故世称三宝太监。郑和在1405——1433年间,曾七次下“西洋”。他所率领的有六十多艘大船的船队中,有长达四十四丈四尺,宽达十八丈,可容纳一千人左右的巨舶。这支船队的二万余成员中,拥有各种技术人员,配备十分齐全。有负责航海的水手,如“舵工”、“班碇手”、“铁锚”等;有管理一般事务的“办事”、“书算手”等;也有翻译人员(“通事”)、医务人员(“医士”)等等。(见祝允明《前闻记》)这是当时规模较大的一支远洋船队。
郑和率领的这支船队,不畏艰险,远渡重洋,前后共达二十八年之久,南到爪哇(今印尼),西到非洲东岸的木骨都束——即不久前与我国建交的索马里共和国的首都摩加迪沙。
郑和在七次下“西洋”中,对所经过的航海路线都作了详细记录,并绘制了航海地图,即《郑和航海地图》,共二十图四十面。对于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情况等等,都有较为可靠的记载。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海洋地理方面的地图,这本地图还保存在茅亢仪所撰的《武备志》一书中。与郑和同行的马欢、费信和巩珍等人,也根据亲身经历,分别撰述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等书,记载了亚非各国的地理、民情、风俗等情况。郑和及其同行者,不但利用了中国人民长期积累的航海技术知识,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作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他们首次打开了从中国到非洲东岸的航路,并以详细的记录,扩大和增加了我国人民对于南洋、印度洋以及亚非各地的航海和地理知识。这在我国航海史上有很大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乃是中国与亚非各国友好关系史上辉煌的一页。这些访问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增进了各国人民间的情谊。郑和的访问,为他们带去了大批的丝绸、瓷器、铜铁器等生活和生产用具,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因此,对郑和的访问,热情迎接。郑和一行到占城(今越南的一部分)时,那里的酋长乘坐大象,其他大小首领也都骑着马,一同来到城郊欢迎,前后拥戴着一支五百人的队伍,有的拿着锋刃短枪,有的舞着“皮牌”,有的打着鼓、吹着“椰壳筒”,在岸边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星槎胜览》)与郑和同行的侯显等人到榜葛剌(今印度孟加拉省),万·国王即派遣大臣率领数千人马,到港口迎接,并陪送到王宫。在王宫门口,还受到庄严威武的仪仗队的欢迎:门外站立着穿戴盔甲、手执锋刃弓矢的士兵;门内排列着一千余人的马队;殿前还有一支由数百头象组成的象队。国王高坐在殿上,拿着银柱杖和金柱杖的大臣接引郑和等人徐徐入殿。双方互赠礼物后,国王设盛宴招待中国贵宾。(《星槎胜览》)中国船队到阿拉伯半岛的阿丹(今亚丁),国王得知中国船队来到,“即率大小头目至海滨迎接”(《瀛涯胜览》)。
很多国家在郑和访问之后,都纷纷派遣使节前来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和通商互市。此后,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更加日趋频繁了。
郑和下“西洋”,在亚非各国,特别是在南洋各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那里至今还流传着关于郑和的传说和纪念物。在泰国有“三宝港”、“三宝庙”和“三宝塔”;在马来亚的麻六甲有“三宝城”、“三宝井”;在印度尼西亚爪哇有“三宝垅”、“三宝洞”、“三保公庙”、“三保墩”和“三宝井”等等。都以郑和的别名三宝或三保命名,借以表示对郑和的纪念。(附图片)
龚建新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