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重视对新工人的技术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30
第3版()
专栏:江苏通讯

重视对新工人的技术教育
金惠风
徐州夏桥煤矿党委书记丁子刚同志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掘进八区有一个1958年进矿的掘进工人,已经带徒弟当了“老师”,可是扶大台棚还缺乏经验。有一次要扶大台棚,他跑到七十米外去看人家扶棚学经验,看了三次,自己扶了三次,花了好几个小时,累得满身大汗,还是没有扶成。老矿工出身的区长下去见了,拿起斧子,砰砰几下,便把大台棚扶起来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必须加强对新工人的技术教育,提高新工人的技术水平。
新矿井多,新工人多,是当前徐州煤矿的一个基本特点。大概每六个矿工中,便有五个人是1958年以后进矿的;在这五个人中,1959年以后进矿的又要占到四个人。现在,不论是新矿井还是老矿井,主要是靠新工人采煤。这个情况,反映了徐州煤矿的兴旺发展,无疑是件大好事。但是,培养教育新工人的工作,就越来越迫切地成为一个需要加以重视的问题了。当然,培养教育新工人,思想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主要的,但是技术教育也丝毫不容忽视。
从挖掘劳动潜力来看
为了挖掘煤矿中的劳动潜力,需要迅速提高新工人的技术水平。由于一般新工人的技术操作水平比较低,往往是五个新工人只干了三个老工人的活,这里面是大有潜力的。比较重视提高新工人技术水平的夏桥矿采煤十二区,就有这样的一个事实:去年8月建区的时候,有一百一十个生产工人,其中1958年以后进矿的新工人占八十三人,回采的是正规工作面,日产煤一百五十多吨;现在生产工人减到九十一人,其中新工人七十三人,回采的是分散的残区,日产煤一百九十多吨。人员减少了,新工人的比例上升了,生产条件不如过去,可是产量反而增加了。这个变化,便是随着新工人的操作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来的。比如:过去每班要用三个放炮工的,现在只用两个人了,而且每过半班,还可以拿出一个人去帮助攉煤。过去每个现场采煤组是四个人,每班采二点八米,现在只要三个人,每班采四米多。五部马达,过去一人管一部还管不好,现在两个人管五部比过去管得好。刚建区时,有些工区干部愁着:“尽是些小学员怎么搞好生产?”老是向矿上反映“人不够”。其实是顶用的技术工人不够。矿党委告诉他们:“人宝贵,来得不容易,要技术工人,你们自己培养。”他们就采取了党员包干、老工人包干等各种办法,积极帮助新工人提高了技术。工区党支部书记王兆林同志说,只要进一步提高新工人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还可继续提高。如果普遍地能使新工人做到像老工人那样干活,就能用更少的人出更多的煤。
从当前生产来看
再从当前煤炭生产来看,也有不少实际问题和新工人的技术操作水平有关。我们在访问夏桥矿采煤二区时,就听到了这样一件事:今年4月,这个工区的生产地点搬了家。因为新采区离大巷远,运煤溜子从两部增加到七部,看马达的工人从四人增加到二十一人。新增加的人缺少看马达的经验,像去年进矿的陶如松,已经会干几种技术活,就是还没学过看马达。他不知道拉闸必须完全拉下,有一次拉了一半,听到马达有响声,不懂是何道理,慌忙去找机电维护员。等到找来机电维护员,马达已经烧毁了。马达上要换根梢子,这种普通的活,熟练工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可是新手们却非要找机电维护员不行,一找就耽误时间,影响生产。采煤二区对新工人的技术教育工作,一向是做得比较好的,全区一百零七个新工人,每个新工人都掌握了一到三种技术,有不少人掌握了五到八种技术,培养出了像市级先进生产者郎为才、全矿采煤标兵组孙学才小组等那样优秀的工人。但是,新工人懂的技术还是嫌少,一换地方,一换工种,往往就锣鼓家伙打不到一块儿去了。有些新工人已经学会本行技术了,但是会不等于精,这里面大有文章。采煤十二区有个新工人叫申太旺,已经学会打眼放炮,有一次在一个窝里打了九个眼,正当他拿炸药去装炮的时候,恰巧副区长王兆金到那里去检查工作,发现那里只要打六个眼放六个炮就够了,放九个炮不但是浪费劳力,而且要浪费很多炸药。于是就教他应当怎样选择眼的位置,怎样才能打最少的眼,用最少的炸药,同样崩下煤来。
在生产实践中培养
从领导方面来看,培养新人,也是贯彻群众路线的问题。说依靠群众搞好生产,离开了80%以上的新工人,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要迅速地加强对新工人的技术教育,还要解决一个方法问题。正规培养当然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还是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夏桥矿除开办各种工种的专业训练班,主要是利用一切可能在生产中培养。如实物讲解与现场观摩结合,规程制度教育与老工人讲亲身经历结合,师徒合同、现场表演、经验交流会、集体传授和个人分工包干结合等等,效果都不错。
(原载《新华日报》本报有删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