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一篇动人的歌唱—介绍韩起祥的“王丕勤下南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9-04
第5版()
专栏:

  一篇动人的歌唱
—介绍韩起祥的“王丕勤下南路”
贾芝
“王丕勤下南路”(“华北文艺”第六期)是一篇说书,实在也是一篇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的叙事诗。这真是人民的诗歌。
诗里所唱的故事,大体是:横山农民王丕勤,靠租地难以谋生,便同时掏炭度日,这才饥一顿饱一顿地养活了一家三口:婆姨、男孩、和他自己。国民党“狗官阎王”何绍南被绥德老百姓赶掉,逃到横山以后,横山的老百姓,就更遭了殃。何匪手下一个保安队长,外号叫做“驴判官”的,在吃得肠肥脑胀之余,还想吃一点横山的腌菜,便差了两名狗腿到老百姓家里捞腌菜,“顺便”“采个生意”。两名狗腿串到王丕勤家里,王丕勤掏炭不在家,问王的婆姨要了腌白菜,晚上就来行劫。狗腿们进门时脸上涂着黑,把枪探子烧红,烙上王丕勤婆姨一通,还把惊哭的男孩打了一巴掌,便将财物(连王丕勤婆姨身上的上衣和手镯在内)扫劫一空而溜。王丕勤回来,“连熬带急”,“气的干嚎”,不听婆姨的劝,要到保安队上去告。聪明的读者会猜到,他的“状”当然告不准。岂止告不准而已,“驴判官”队长反而诬赖罪在“赤匪”,说王丕勤诬告了他们,坏他们名誉,叫差役们把王丕勤饱打一顿。这下惹了坏种们,后患怕就无穷了,因此王丕勤夫妇急忙把最宝贵的一垧瓜地典给地主常老财,偷偷地带了男孩和一只大花猫,丢下难舍难离的“院土”,向了解不清的幸福的红地(指陕甘宁边区)逃去。进了红地以后,这是另外一个世界:遇到的人,无论是警卫队、村长、群众、机关人员,都是平平和和,热心帮助;处处有吃有穿,过的好光景。在先,王丕勤夫妇还怀着恐惧,怕上当,慢慢才明白了所得到的帮助是真实的,没有任何伤害人的意思在内。他们证实了共产党所领导的新社会与横山(国民党统治的旧社会)完全不同。陕甘宁边区对移难民是有积极帮助的政策的。在村长领导和群众自动帮助之下,王丕勤安下家来,过了一个好年,第二年秋里打了七石麻谷杂粮。这就翻了身。王丕勤说是交了“好运”。显然,没有中国共产党铲除蒋匪的罪恶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王丕勤是交不了好运的;在横山(即在国民党统治下),就只有永交恶运。这一点,在国民党统治下生活过来的人,不是看得很多了吗?这年冬天,王丕勤设酒席酬谢了众人。夫妻二人再三怀念着毛主席救人民的好处。
歌唱是动人的。这不是因为故事有多大的传奇性,而在于:第一、主题积极,爱憎分明;第二、丰富地表现了故事中一些人物的生活情节。
盲诗人,热烈地歌颂、赞美了新社会,疾恶如仇地痛骂了国民党底黑暗统治。因为王丕勤就是韩起祥由白地(指国统区)逃到红地的自我写照,他所唱的就是他所亲身经历、亲耳听到的,所以对新旧两个社会及两个社会里的人物极端熟悉,描画便特别深刻,爱憎也分外鲜明。他的歌颂和痛骂是从肺腑中爆发出来的。在开始一节引词里,盲诗人首先就强烈地表示了他对于新旧两个社会的态度。如:
咱中国人口千千万,
地土广大走不完,
一个天来一个地,
同天同地光景不一般

一边的百姓享幸福,
一边的百姓受磨难,
这边是蓝蓝的天来太
阳红,
那边是天昏地暗人欺
人!
……………
在引词以后的故事里,盲诗人把新旧两个世界的尖锐斗争,对比地展开给人看。队长和狗腿们的嘴脸多么可憎,他们对于老百姓除了说是“害虫”以外,还能说是什么!王丕勤和他的婆姨被恶棍们欺负得除了逃往红地以外,还能有什么生路?常老财在王丕勤遇祸的当儿,又行了一下劫,值百元的瓜地只给王三十元,在典契上又暗写了八十元,欺负王丕勤不识字,多么残无人性,而这正是地主的本性!至于到红地以后,人民政府和新型的人民,对待他们,完全是亲爱与帮助,这里的生活,过得多么好!勒索、敲诈、恐怖、欺骗……已经扫除净尽。人们是生活在一种新的关系中。
盲诗人歌唱王丕勤由国统区逃到解放区,由旧社会找到新社会,寻找幸福,主题底积极性,是值得称赞的。诗里写的是一九三九年的事情。那时解放区还很小,陕甘宁边区不过只有二十三县,且被四十万蒋胡匪军重重包围着。敌人想用军事和经济封锁把新中国的萌芽困死。但越是如此,小小的,但是丰衣足食的解放区,在被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地面上所放出的光明,就格外强烈。陕甘宁边区人民的生活是上升的,曾被誉为“天堂”。新生的和腐朽的,光明的和黑暗的,在事实上构成鲜明的对照。盲诗人歌唱这种对照,有极大的意义。直到今天它还有历史的教育意义。
在这篇作品里,和在盲诗人的其他作品里一样,语言底丰富,十分惊人。完全是“道地”的农民语言。在那些对话以至叙述里,你可以听见、看见每一个农村人物的表情、动作、机智或诚实。真是人说人话,鬼说鬼话。这是使盲诗人能够丰富地表现生活,雕塑出那些人物来的重要原因。证明文学确是语言的艺术。而这熟悉语言,当然与熟悉社会分不开。
在这篇作品里,也和在盲诗人的其他作品里一样,我以为他不止是由于熟悉旧说书,能够使用中国气派的艺术手法(实即思想方法和表现方法),简要生动地概括事物,特别还继承了陕北民歌的优秀传统,许多唱词,实与陕北民歌无异。
因此,韩起祥的作品,在形式上比较自由,诗句的长短不受限制,另外从他的歌唱里使我们了解到诗,最好是歌;人民的史诗,能唱尤好。这才使诗容易成为人民的东西,能普遍在人民中间,成为深入人民的有效宣传工具之一;人民能够从自己诗人的长篇歌唱里,不断地得到教育和鼓舞。
盲诗人韩起祥在创作和表演上的成就,应该是说由于有中共对旧艺人的教育与改造和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对韩起祥的耐心帮助(从政治学习到作品底记录和修改),他才找到了正确方向,发挥了他的创作天才;否则,便不可能有象王丕勤下南路那样优秀的作品出现,这是没有疑问的。我不过就盲诗人的一篇作品,说说他在创作上的成功,以及给我们的启示罢了。
                    一九四九年七月十二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