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灌溉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02
第8版()
专栏:

灌溉篇
朱仲玉
种田要用水灌溉,以便跟干旱的天气作斗争,这是古人在生产实践中早已懂得了的道理。《论语·泰伯篇》说禹“尽力乎沟洫”,这是关于灌溉工程的最早的记载。在《诗经》里,人工灌溉的记载也很多,如《大雅·公刘》中说公刘选择田亩位置的标准是:“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小雅·白华》中说:“滮池北流,浸彼稻田”。《陈风·泽陂》中说:“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据《毛传》的解释:“陂,泽障也。”用今天的名词也就是拦水坝,是用来蓄水的工程。由此看来,早在春秋时期,农民已懂得修水库蓄水灌田了。
战国时,大规模的人工灌溉工程次第出现,在秦国有都江堰和郑国渠,灌溉的面积都达到几万顷。在魏国有西门豹与史起引漳水溉邺,受益的面积也相当大。《吕氏春秋·任地篇》研究了当时的灌溉工程,并且总结出了旱地保墒和水稻田积水灌溉的宝贵经验。
汉朝时,灌溉工程已经不再限于顺着地势引水灌田,已经懂得了任意把水引向东西南北的方向灌田,或由低处向高处引水灌田的方法。《管子·度地篇》中把拦河作坝,提高水位,使水由低及高的办法作了具体介绍。自从人们掌握了这种逆水性以行事的方法以后,高旱的土地因而大量开发出来了。
除掉利用江河的水而兴修灌溉工程以外,古人很早也懂得了利用地下水。《庄子·天地篇》中有“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的记载。《史记·河渠书》中也有凿井的记载,据说当时的井有深达四十余丈的,由此可见那时的凿井技术已经很高超了。
随着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灌溉用的工具也层出不穷,诸凡翻车、筒轮、戽斗、桔槔、架槽等灌溉工具,都是古人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反复研究所创制出来的,都是在人工灌溉中能起很大作用的工具。
古人不但知道以人工灌溉抗旱,并且也早就懂得了抑制蒸发,保持水分的办法。在播种以前必须及时耕地,和土保墒;在出苗以后,必须反复耙耢,保住水分。所谓“和土保墒”与“耙耢”的具体做法就是“平摩”土壤,切断土壤的毛细管作用,抑制蒸发,保住水分。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懂得人工灌溉、和土保墒,并且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创造了很大成绩,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聪明能干,而同时也由于他们不相信天命,敢于跟自然斗争的无畏精神。他们知道在农业生产上靠天吃饭,只好等着饿肚子罢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