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曲艺园地百花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06
第4版()
专栏:

曲艺园地百花开
素临
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导下,北京曲艺团,最近挖掘出包括十八个曲种的一批传统曲目,经过整理已经有四十八个陆续上演。这里简单介绍其中的几个:
滑稽大鼓重新与观众见面
老艺人叶德林(艺名架冬瓜)的滑稽大鼓上演了。滑稽大鼓是京韵大鼓的一个流派。从唱词,行腔到表演都离不开“哏”(笑料)。
叶德林演唱新挖掘出来的传统段子《吕蒙正教学》时,他的歌声不时为笑声所淹没。这位七十多岁的老艺人下场以后,兴奋地对他新收的徒弟张文舜说:干我们这一行的,就是要使广大劳动群众笑的舒心、痛快。
滑稽大鼓产生于五十多年前,叶德林演唱它也有近五十年的历史了。当年和叶德林齐名的滑稽大鼓老艺人也不过只有三位,均已去世。目前能演唱的仅剩下叶德林一人。不久前北京曲艺团挖掘出这个曲种,并给叶德林收了徒弟。这位老艺人常常感动地对人们说:滑稽大鼓不会绝后了。我一定把全部的本事都教给徒弟。
孙宝才和他的“莲花落”
许多听过孙宝才等清唱莲花落《摔镜架》的人,都称赞: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演员,长袍素服,只拿一条手帕就能把王二姐思夫的心情表现得那么细致。
《摔镜架》是从清代乾隆、嘉庆年代流传下来的一段民间口头文学,语言生动,富有风趣,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划也比较细致。
莲花落是评剧的前身,来自民间,唱词纯朴、开朗,演员载歌载舞,表现力较强,目前能演唱的人不多。孙宝才擅演双簧,少年时学过莲花落,但也多年不唱了。为了演出这个传统曲目,这个老艺人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整理了这段《摔镜架》,同群众见了面。
最近,北京曲艺团又找到了另一位擅于彩唱莲花落的老艺人金晓山,正在组织演员向他学习优秀传统剧目。
梅花大鼓的新风格
北京曲艺团正在演出的“梅花大鼓”,具有一种较新的风格。
最近絃师韩德福,演员刘淑慧、曹宝禄运用梅花大鼓传统的音乐和唱腔,合作演唱了具有喜剧成分的曲目《韩湘子上寿》。他们演唱这个节目时去掉了废字虚腔,把音乐和唱腔改得更加明快、爽朗,并且伴以适度的表演和对唱,效果较好。这个节目上演以来,受到听众欢迎。
他们的大胆改革,受到曲艺界的重视。有些梅花大鼓的老演员观摩了这个节目以后说:怎么听怎么是“梅花”味,可是内容、唱法确实跳出了旧圈子。
具有特色的奉调大鼓
魏喜奎演唱的奉调大鼓《宝玉哭黛玉》,是魏喜奎和絃师韩德福等在北京曲艺园地中培育出的又一朵较有独特风格的“新葩”。
近年以来,魏喜奎以唐山大鼓为基础,吸取铁片大鼓、乐亭大鼓(都是奉调大鼓的流派)的营养,形成了她的“奉调大鼓”。听起来,虽仍保留着唐山大鼓、乐亭大鼓悲婉缠绵的特色,但已增添了不少新的因素——唱腔柔中有刚,旋律起伏多变,节奏更加活泼跳跃,这就使它开始突破了唐山大鼓、乐亭大鼓表现力单调的局限性,可以更深刻地表达人物喜怒哀乐的复杂心情。
魏喜奎由于近年以来经常演出曲剧,在演唱大鼓时也很注意刻划人物的内心情感。她充分运用了曲艺演员最重要的表演手段——眼神,并配合必要的形体动作,演唱起来如泣如诉,使听众宛如身临其境。
目前,魏喜奎正在认真学习表演的基础课。她说:一个戏剧演员一般只是在舞台上直接扮演一个人物,而一个曲艺演员则往往要通过歌唱来间接地表现几个人物。因此,曲艺演员要想增加自己艺术的感染力,不能仅凭歌唱,还必须在理解主题、刻划人物方面下苦功夫。(附图片)
老艺人叶德林(艺名“架冬瓜”)在演唱滑稽大鼓《蒋干盗书》
新华社记者 吴化学摄
这是天津市曲艺团相声演员郭荣启(左一)和北京曲艺团奉调大鼓演员魏喜奎(右二)、快板演员高凤山(右三)、梅花大鼓演员刘淑珍(右二)等一起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吴化学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