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稻香千里夏收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10
第6版()
专栏:越南通讯

稻香千里夏收忙
本报记者 胡本英
目前,越南北方正掀起夏收的热潮。在那广袤富饶的田野上,千军万马正在突击收割和晒打早稻。今年越南北方的早稻共种了八十七万公顷,超过国家计划指标2.7%。这个数字比历史上任何一年的早稻播种面积都大。从各地收割中传来的喜讯表明,今年越南北方的早稻普遍生长良好,许多地方早稻的单位面积产量超过去年的晚稻。
5月下旬,记者访问了正卷入夏忙的兴安省。这个省由于在农业战线上作出的辉煌成绩,被人们誉为农业生产上的一面红旗。我们的汽车由五号公路转入三十九号公路后,就进入了兴安省境。这里是一望无垠的大平原,早晨的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照射着阡陌连绵的稻田,金黄色的稻浪在微风中起伏荡漾,送来阵阵稻香。一道道新筑的水渠纵横交错,水上的浮莲正开着朵朵紫花。稻田里的收割大军,密密层层,那里不时传来镰刀相击的铿锵声和人们的笑语声。在已经收割完了的田野上,社员们正忙着翻耕土地,积极准备晚造早熟稻的
插秧工作。这种繁忙的景象和欢乐的气氛,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到达兴安省行政委员会以后,省主席陈维阳同志和副主席陈光早同志接见了我们。省行政委员会的办公室都是用竹子和葵叶架起来的,简单朴素,它同一般民房没有什么差别。省主席告诉我们,兴安省过去是越南北方有名的穷地方,滚滚的红河和它的支流术河虽然围绕着省境而过,但在过去由于没有兴修水利,这个省几乎每年都是北旱南涝,作物失收,人民严重缺粮。
为了改变贫穷的面貌,兴安省人民在越南劳动党的领导下,节衣缩食,夜以继日,向大自然展开了英勇的搏斗。水是兴安省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关键问题。因此,几年来兴安省人民全力兴修水利,特别是1958年胡志明主席视察这里以后,全省大兴水利的劲头更加高涨。
会客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浅绿色的兴安省地图。陈维阳同志指着地图说,单从1958年到现在,兴安省人民修建的水渠就有三千八百公里,平均每人挖三百四十多平方米。这个长度等于河内到西贡的铁路的两倍多。有些地区已经实现了河网化,不仅防涝防旱得到了保证,而且也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发展了养鱼业。单是1960年,全省就捕了四千多吨鱼。
在增加谷物生产方面,兴安省大力扩大复种和间种面积。以稻子来说,过去这个省的大部分县只种一造晚稻,早稻面积仅有一万亩(越南北方亩),而今年则增加到十万多亩。许多地方把一造变成了三造。这样一来,兴安省的面貌就迅速改变了。几年来,稻子的产量年年都有增长。过去兴安省是个缺粮的省,而现在则一变而为余粮省了。单是去年晚造,就外运了一千一百吨。今年兴安省的早稻平均每公顷产量至少达到一点八吨以上,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年的纪录。过去许多地方的农民一年到头吃杂粮,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几天稻米,而现在这种景况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他们可以常年吃到稻米了。
冒着酷热的炎阳,我们到达离兴安省会二十多公里的金洞县雄安乡参观。汽车沿着红河堤北行。河堤的左面是延伸数十米宽的河床,这里种植着玉米、红薯等杂粮。玉米行间,套种着绿豆,地头上种植着亚麻,堤坡上种植着牲畜的饲料——青草。河堤的另一面,是稀稀落落的村庄,一幢幢新建的茅屋掩映在绿荫丛中,许多屋顶上伸展着一根架着收听广播天线的竹竿。同行的陈维阳同志告诉我们,这一带地势较高,过去年年都是春旱秋涝,老百姓的生活很苦。现在由于有了水利,这里不仅可以种两造稻子,而且实行间种,因此,产量增加,人民的收入和物质生活显著地改善了。这一带的新房子都是最近一两年盖的,许多人家还安装上了矿石收音机。
我们到达雄安乡的时候,社员们正在田里突击收割稻子。乡主席兼乡党委副书记黄文界同志带我们到田里参观。我们越过一道宽阔的水渠来到田头。这里过去是一片洼地,雨季时人们坐上小船才能来往,现在都变成三造田。陈维阳同志立即脱掉脚上的“抗战鞋”(用汽车旧轮胎做的凉鞋),操起镰刀,就同社员们一起收割。稻子长得齐腰高,穗大粒实,真是一造好收成。社员们说,今年的早稻由于水很充足,肥料下得又多,所以长得比往年都好。根据他们已经收打的情况看,最好的稻子每公顷可以产三点三吨,最低的也有一点八吨。现在全村老少都为丰收而感到高兴,大家都表示在完成卖余粮任务的同时,马上准备秋耕,争取晚造再来一个大丰收。
午饭后,我们又去参观“胡志明渠”,这是一条长十六公里、宽六米的大水渠,1958年年初,胡主席到了这个县,当时当地人民正在抗旱。胡主席步行十多里,同人民一起抗旱。他号召大家兴修水利,来战胜天灾。胡主席的号召,立刻得到了人们热烈响应,于是,一个兴修水利的运动就热火朝天地展开了。“胡志明渠”就很快地挖筑成功了。
在访问“胡志明渠”的沿途上,我们看到一片片龙眼树,树上的龙眼累累满枝。龙眼是兴安省的特产。这几年伴着稻谷的丰收,龙眼也年年丰收,今年又是一个龙眼丰收年,穿过了龙眼产区,眼前又出现了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稻田。一条宽阔的银色带子嵌镶在稻田中间,这就是“胡志明渠”。这条渠同另一条水渠“太平渠”连接在一起,把红河的水引进稻田,灌溉着几千亩田地。这时候,渠里的水满满盈盈,晚霞照在水面上,闪耀着多彩的光辉。展视着惹人喜爱的稻子,眺望着流水潺潺的水渠,一幅越南人民幸福生活的美丽画图展现在我们眼前……。(附图片)
越南北方许多地区已开始收割早稻。图为越南北方董隆村农业社的社员们在用柳条船沿着自己挖掘的水渠运回丰收的稻子
胡本英摄
图为越南北方董隆村农业社的社员们在晒丰收的稻谷 胡本英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