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谈稻田养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10
第7版()
专栏:

谈稻田养鱼
倪达书 何碧梧 谢杏人
稻田养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魏武帝时代,就有稻田养鱼的记载。解放前,稻田养鱼只限于某些偏僻的山区。解放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对水产事业的重视,稻田养鱼在一些平原地区也有了发展。尽管如此,这一事业的发展还远没有达到可能发展的程度。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些农民和干部对稻田养鱼有思想顾虑。有些人担心:鱼的活动会妨碍稻作的生长,影响稻谷的产量;有的人怕稻田养鱼要多费劳动力,或者认为现在稻作推行密植、浅灌和晒田等新技术,根本不宜养鱼。还有人认为,鱼要抢夺稻作的肥料,所以稻田不能养鱼,等等。是的,稻田养鱼同稻子的生长有一定的矛盾,但这些矛盾并不是不可以解决的,而且稻田养鱼对稻子的生长还有有利的一面。因此,在有条件的地区,还是应该积极推广稻田养鱼。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一些地区推行稻田养鱼的情况,当地农民群众的反映,以及科学研究机关试验比较的结果。
江西省宜春县水江公社1959年稻田养鱼二十七万多斤,平均亩产三十多斤,稻谷虽遇天旱仍有增产。浙江省桐庐县横村公社胜峰大队1959年利用五百亩稻田养鱼,获得了价值六万多元的鱼产品,同时水稻也比条件相同而没有养鱼的田普遍增产7%。四川省广安县代市公社1959年实行稻田养鱼,普遍每亩多收稻谷二十斤。有些自然条件好的地区如湖南祁阳、零陵等地,在水稻增产的情况下,一般平均亩产鲜鱼五十至六十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60年与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武汉市郊区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合作进行了稻田养鱼的试验,结果每亩稻谷增产10%,鱼亩产三十斤。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稻田养鱼以后,不仅没有导致稻谷的减产,相反,使稻谷增产了,而且增产的数量达5%—10%左右。有些配合得好的地区,稻鱼产量还要高些。当然,这些地方的水稻增产,有多种多样的因素,但稻田养鱼是重要因素之一,则是可以肯定的。因此,这些地区的农民反映:“稻田养鱼,既增加了稻谷的收入,又养好了鱼,改善了生活。”
稻田养鱼是否多花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养鱼的稻田要作挖掘鱼沟和鱼溜等额外工作,确是多用了工。实际上,群众经验和科学试验的结果告诉我们:
鱼在稻田中游动取食的同时,还做了耘田、松土和除草的工作,据估计,养鱼的稻田,每亩可节约耘田除草工三、四个,比不养鱼稻田还节约一、二个工。
稻作施行合理密植、浅灌、晒田等新技术措施是否适于养鱼?我们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60年与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出:试验株行距4×6寸,从移栽到黄熟均进行浅水灌溉,田面经常保持1—3寸水深,7月上旬及8月中旬曾因天旱约三天田面无水,放养的鱼都到了鱼潭里,结果各试验田仍比对照田稻谷增产5.85%—9.68%,而田鱼规格大部均达鱼种规格,成长良好。另据浙江东湖农场1958年在一丘二点五亩双季连作稻田进行试验,早稻株行距为2×5寸,晚稻为3×6寸,在整个稻作过程中,早、晚稻均贯彻了浅灌和晒田措施,早稻平均亩产八百四十四点八斤,晚稻平均亩产七百七十二斤,鱼亦获得了丰收。
关于稻田养鱼是否抢夺稻谷的肥料的问题,也需要具体分析。不能否认,鱼在田中生活是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肥料的。可是另一方面,鱼类的食料,主要是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和杂草等。而这些食料都是稻谷不能利用的东西,甚至可以说这些生物才是稻谷肥料的真正劫夺者。鱼类捕食它们,不但使本来要损失的肥料得到了利用,而且鱼类把其中不能消化吸收的部分变成粪便排出来,转变成为稻谷能吸收利用的肥料,这对稻谷的生长显然是有利的。根据化学分析:鱼的粪便除含氮和钾外,还含有丰富的磷肥,是稻谷分蘖孕穗和防倒伏等不可少的肥料。由此可见,稻田养鱼不但不会与稻谷争肥,相反,还有保肥和造肥的功能。
为什么稻田养鱼有这样大的好处?这是由于目前水稻田施用的肥料有很多是绿肥和塘泥,这些肥料特别适合于某些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杂草的生长繁殖。这就为田鱼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江西、湖南等地的农民群众反映,在稻田里养鱼,初期要比在池塘中饲养长得快,长得壮,其原因即在此。在一般不养鱼的稻田里,这些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蚊蝇幼虫,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田肥之后,不是随水流走散失,就是羽化成虫,远走高飞。这样,不仅盗走了大量肥料,蚊蝇等还要吸吮人畜血液和传播疾病。而稻田里的杂草等如果不花费劳力加以清除,还会抢夺稻谷所需的养料,直接影响稻谷的生长。实行稻田养鱼就大不同了,田里的活饵料和杂草被田鱼食用,避免了肥料的散失,田鱼吞食了田间杂草的种子和幼苗以及落入水中的螟虫、浮尘子等对水稻有害的虫类,起了中耕除草和灭虫的作用,使水稻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田鱼的来往洄游和松土觅食,不仅起了通风作用,有利于预防稻热病,而且使田泥吸附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充分起矿化作用,有着独特的改良土壤、增加速效磷肥含量的作用。根据苏联别尔庚教授测定,养鱼田比未养鱼田,其磷肥含量几乎增加一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湖南祁阳、江西宜春和浙江绍兴以及武昌等地分别作过关于早、中、晚稻田养鱼与未养鱼田的调查,对稻禾的有效分蘖数、株高、穗长及谷粒数、千粒重等的测定结果,都充分证实了养鱼稻田比一般稻田为优。田鱼对稻谷服务周到,充分尽到了协作之能事。
稻田养鱼还有利于消灭病害。稻田为蚊类幼虫(孑孓)孳生的良好场所。在我国约有二十二种蚊虫的幼虫能在稻田中繁殖生长。每当农忙季节,气暖水肥的时候,蚊虫也正以极高密度在稻田中迅速繁殖幼虫并羽化为成虫,四出扰人睡眠和传播疾病。实行稻田养鱼,由于田鱼大量地捕食蚊类幼虫,就大大地减少了蚊类幼虫的羽化率,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传播。据陈健行、高恺1959年在浙江吴兴善琏农场对田鱼捕食蚊类幼虫观察的结果:早稻田放养夏花鲤鱼(体长三至三点五厘米)比不养鱼的对照田,按蚊孑孓密度减少79%;库蚊减少99.5%;放养春花鱼种(体长九至十一点五厘米)的稻田比对照田,蚊减少88.9%,库蚊减少99.5%;晚稻田放养春花鱼种比对照田,蚊减少72.2%;库蚊减少95.5%。
稻田养鱼还可以缓和鱼种供求的矛盾。这是若干年来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全国近数年来大兴水利,山塘、水库增加很多,而且各地都在开发利用塘堰、河道、湖泊,需要大量的鱼种。原有的鱼种培育基地不敷应用,过多地开辟良田来作为鱼种培育池,不仅不应该,而且仍不能满足需要。推广稻田养鱼种,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十分明显。
稻田养鱼须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大水时不易淹没,天旱时仍能有水补给的稻田。养鱼的稻田,田埂一般高一尺半,顶宽一尺左右。在注排水口要安装防止逃鱼的设备,如篾制的运土箢箕或帘箔,不放水时在其外面用泥土堵塞。如果是整片稻田畈都养鱼,只须将外围田埂加工整理牢靠,田与田之间在注排水口用箢箕或竹帘隔开即可。采用浅水灌溉、落水晒田等措施的稻田,对田鱼的正常活动以及逃避敌害侵袭等都有一定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在田里开掘鱼溜(或叫鱼潭)和鱼沟,即在稻田的出水口附近或坡度较低处开一个长方形的深潭(每亩以3尺宽×4尺长×3尺深为度),以利经常积水。田里有了鱼溜,在水浅和高温季节,鱼群便有比较舒适的栖息场所;当落水晒田以及施放化学肥料和农药时,鱼群也可借此趋避,而且收获时也便于捕捉。至于鱼沟,则可根据稻田的地形,以微向鱼溜倾斜的坡度,挖成“十”、“王”、“田”等形状,通向鱼溜,沟深和沟宽通常为八寸至一尺。推行分厢栽植水稻法的稻田,把厢廊稍加扩大,即可用作鱼沟。此外在气候炎热、水温高的地区,可在鱼溜上用茅草加盖凉棚,或在梯田田坎背壁上挖一壁洞兼代鱼溜和凉棚的作用。这样,当日中水温特别高的时候,鱼群就可以在此间避暑纳凉,减少鱼群的能量消耗,更有利于鱼群生长。
鱼的放养种类、规格和数量,应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灵活掌握。一般多以放养夏花鲤鱼为主,鲩、鲫、鲢、鳙作为搭配,已有越南鱼(非洲鲫鱼)种的地区亦可放养越南鱼种。经验证明,鲤鱼取材方便,孵化简易,适应力强,是稻田放养的理想对象。至于放养数量,在不喂食的情况下,每亩放夏花鱼一千至一千五百尾比较适当。田底肥沃,基肥足的稻田,或者有条件补充投饲饵料的田,可以酌量增加,反之应适当减少。如果在家鱼鱼苗供应或采集方便的地方,可以实行混养,其比例一般为鲤鱼占60%,鲢15%,鳙10%,鲩10%,鲫5%。为了不影响稻秧成活,最好在插秧后七至十天待秧根扎牢,秧苗返青时,才把鱼苗放入。按照这样的放养密度,在稻谷收获前,放养的鱼一般可成长为三至四寸的鱼种,情况好的可以成长到五至六寸,甚至可达七至八寸。这些鱼种,除鲫鱼和越南鱼可供食用外,其余都是河湖、水库等大水面放养的优良鱼种。
在操作管理上,只要像上面说的把稻田养鱼所必需的设备搞妥了,平时只要在管理稻禾时特别注意检查一下进出水口的拦鱼设备和田埂,防止漏水逃鱼就行了。至于利用深水田和冬闲田等进行成鱼饲养的,则以适当地投喂饲料和增施追肥为宜,在管理方法上也要更细致一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