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山西小戏“耍孩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11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山西小戏“耍孩儿”
朱鸣
姹紫嫣红的山西戏曲花坛上,有一株挺拔俊秀的鲜花——“耍孩儿”。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剧种,流行在雁北一带,至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直到1954年春,才在大仁县(今大同市的一部分)正式建立起一个职业剧团。
据戏曲研究工作者考据,“耍孩儿”戏是由曾在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中“耍孩儿”曲牌发展起来的,至今“耍孩戏”中有些曲词,与《缀白裘》这本书中所载《点化》一剧里“耍孩儿”的调式颇相符合。因而说这个剧种产生于元、明时代似乎比较可靠。
解放前,“耍孩儿”戏的活动地区,除雁北十三县之外,还流行到晋西北的神池、五寨、河曲、保德,以至远到内蒙古一带。这一带的农民,在劳动生产之余,总爱唱几句“耍孩”调。但多少年来,这个剧种一直没有成立过正式的班社,只是在农闲时搭起台来唱几天。因而“耍孩戏”的流行节目只有四、五十出,比较优秀的有《千里送京娘》、《狮子洞》、《关胜复仇》、《对联珠》、《打佛堂》等十余出。
在旧社会里,“耍孩戏”“难入大雅之堂”。日寇侵入山西后,这个剧种曾经失传一、二十年之久;直到解放,它才恢复了青春。1953年春,山西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时候,“耍孩戏”的名老艺人辛致极(艺名“飞罗面”)、于万通、高宪等人,登台表演了《狮子洞》的一折,那种纯朴清新的曲调,优美动人的舞蹈,立刻把人们吸引住了。第二年春天,人民政府就在大仁县组织起一个“耍孩戏”剧团(后来大仁县与大同市合并,改名为大同市民间戏剧团)。几年来,这个剧团的十几个老艺人,集体教授着几十个青年演员。这些青年演员一边学习传统艺术,一边进行艺术实践。如今,已把流传的四、五十个节目都恢复起来。“耍孩戏”从来没有的女演员也培养出来了。过去唱“耍孩戏”,一律用后嗓演唱,分不出男、女、老、少,这种情况也有了改变,新创的女声用前嗓唱的唱腔,唱起来更加入耳中听。
山西省的文艺工作者,对这株鲜花十分珍视。近一年来山西艺术学院的师生们,经常到耍孩剧团去,一面学习传统艺术;一面帮助指导演员们的演出活动。最近,耍孩剧团在太原上演的《搧坟》,就是经过省艺术学院的师生们帮助整理、排练的一出好戏。这出戏是耍孩戏传统老本《狮子洞》里的一折,取材于《西游记》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演来却意趣横生,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而且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