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话龙舟竞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11
第6版()
专栏:

话龙舟竞渡
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是我国民族悠久的传统风俗。它的起源,大都说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唐代的《望月楼随笔》说,竞渡是为了招屈原的魂。人们在湖南湘阴县汨罗江北岸的玉笋山上,修建了招屈亭。招屈亭就是那里当年赛龙船的终点。每当月白风清的夏夜,在那广阔的原野上,飘荡着幽怨的歌谣:
月亮茫茫,照上平江,
平江大水,淹死怀王。
月亮茫茫,眼泪汪汪,
淹死怀王,莫死忠良。
屈原忠良,顶拜顶香,
孤王饿死,仁义天长。
后来,端午的龙舟竞渡就逐渐变成了一个欢乐的节目了。唐朝张建封的竞渡歌,对龙舟竞渡作了生动的描绘:
“鼓声三下红旗开,
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
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
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
竿火彩挂虹霓晕。……”
竞渡的时候,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漫游在汨罗江畔。姑娘们唱着悠扬的情歌:五月五,是端阳,龙船下水闹长江
(即汨罗江),两边坐的划桡手,中间打鼓我情郎……。广东音乐有《赛龙夺锦》一曲,优美地描述了龙舟竞渡的情景,从出发时较为缓慢的旋律,逐步过渡到最后夺标的高潮,浑雄壮丽,极为动听。
龙舟竞渡的习俗,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都很流行。龙舟的式样、大小以及竞渡的办法,各地都不同。汨罗江的竞渡,头一个仪式是“亮灯”,人们点着几十对蜡烛,绕船走三圈,意思是祭鲁班;然后点着蜡烛,抬着龙头,到屈子庙去祭庙;最后才是挂红下水。一声炮响,众船齐发。桡手个个穿着像兵卒一样的特制服装。得胜者,行“得胜令”,举“艄公”的仪式。优胜的桡手高高举起桡桨,打着得胜鼓,在水中绕行,十分威风。明清时,长江一带的龙船最大的长十一丈五尺,有桡桨八十支;最小的也长七丈五尺,桡桨四十余支;中等的长九丈五尺,桡桨六、七十支。当时没有钟表,比赛的快慢以打鼓来计算,横渡长江最快的是鼓声三百六十响。广东人分为斗龙船和划龙船。斗龙船是比赛,划龙船是表演。龙船也长达十丈,桡手多至七、八十人。比赛时,锣鼓齐鸣,鞭炮震野,追涛逐浪,蔚为壮观。广东番禺有一条长十多丈、宽八尺的大龙船,相传是宋朝的遗物,非常精致。船上有台,以表演各种杂剧。明朝镇江金山下的龙船,刻画出目怒爪张的龙的形状,龙头后面排列着刀枪,两侧桡柄很长,以显其威武。船上搭有彩篷,前后插着绣伞。龙头上有一人拿大顶,龙尾悬挂一儿童,以示惊险。四川泸州地区的龙船,扎成青龙船和黄龙船两种。龙船上除桡手外,还有指挥者和擂鼓队。指挥者手执令旗,站在船头上喊号子领唱。闽南的龙船,头尾高高翘起,船头雕刻一个大龙头,披挂着一幅鲜红彩绸,双目炯炯,须眉俱全,口能开合,舌能转动。漳州、厦门还有这样的习俗,竞渡终点停一大木船,作为标船,以鸭子为标。龙船到达终点时,标船将鸭子抛入水中,健儿跃入水中追捉,观众呐喊助威。广西的龙船有男子组成的,也有女子组成的;有用手划的,也有用脚划的。贵州清水江的苗家,每年都赛龙船。夏历五月二十五日是他们的龙船节。节日前,姑娘们赶绣美丽的衣裙,擦亮各种银饰;小伙子赶着粉饰和制造龙船。龙船由三只独木船联合而成,中间一只长六丈多,叫母船。旁边两只各长五丈多,叫子船。赛龙船时,金鼓齐鸣,青年男女在江旁跳芦笙舞、踩鼓舞,互唱情歌,一直欢乐到天亮。
解放后,许多地方为了使这个节日更加丰富多采,除了赛龙船外,还开展了各种水上运动。像广东汕头举行游泳、跳水、水球、摩托艇、舢板、武装登陆比赛及手旗通讯、水上拔河等项精采活动。贵州清水江的苗家,在龙船节还举行了拔河、赛马、球赛。四川龙舟竞渡的号子,唱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声音:国家建设大跃进,工人农民要当先,大家齐心把劲展,不要坐倒等明天。
·张若非·(附图片)
启雄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