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我国的暴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13
第7版()
专栏:

我国的暴雨
王宪钊
目前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已到雨季,黄、淮流域及华北、东北各河流的汛期不久也将到来。夏季降水、特别是暴雨,不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而且对工业、交通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都关系很大。一次暴雨往往数小时甚至数十分钟即可下雨一、二百毫米以上,雨急、强度大而骤(时间短)是它的特点。根据我国现行标准,凡日总降水量达50毫米及50毫米以上的就是暴雨,总降水量达100毫米以上和200毫米以上的,常分别称为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我国地区广阔,各地气候情况差异颇大,这一标准只是针对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情况规定的,对于部分地区并不合适。例如,河西走廊以西,日降水量在30毫米以上的很少见;而华南一带日降水量在80毫米以下的暴雨并不是偶然现象。
我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东濒太平洋,大部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干冷、夏季湿热,降水集中于夏季数月,而夏季降水总量又多为数次暴雨的结果。如北京夏季平均降水量约为460毫米左右,约相当于全年总降水量的四分之三,而1959年7月31日仅九小时十一分钟,就下雨244.2毫米,比常年7月降水量242.6毫米还多。又如呼和浩特市1959年7月27日一天下雨210.1毫米,为全年平均降水量392.2毫米的一半强。暴雨对全年降水量多寡及年内降水之分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每一地各年暴雨情况又不尽相同。我国大部分地区年、月降水量所以不稳定、变率大,这是一项主要原因。
暴雨同一般降水一样,都需要足够的水汽供应及使水汽凝结的条件。冷暖空气交锋处及大气中各种大小涡旋如气旋、台风都可造成辐合上升运动,水汽上升变冷凝结而下降为雨、雪。湿热空气内局地热力不稳定,也可产生上升运动,造成降水。空气沿山脉、高原迎风坡爬升也有利于产生降水。只是当夏季,来自海洋的偏南夏季风盛行时,水汽充沛,暴雨始能频繁出现。冬季除个别地区外,因水汽不足,很少有暴雨。
我国的暴雨多是由于冷暖空气交锋所致,而交锋地区的大小涡旋常加强了暴雨的强度。因此,各地暴雨开始迟早、次数多寡和强弱与冬夏季风的进退时期、交锋强度和其持续时间长短、迟早,均有密切联系。冬季我国大陆为来自西伯利亚的偏北冬季风所控制,夏季风已退居海上,天气干冷,出现暴雨机会极少,黄河以北暴雨几乎绝迹,长江以南也仅偶见。3月以后,冬季风减弱,而夏季风慢慢北上,彼此相持于华南一带,降水量加多,暴雨出现机会也相应增加。4月下旬到6月上旬全国多雨带徘徊于珠江流域及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5、6月也是这里全年暴雨最频繁月份。桂江上游、东江及广东沿海一带又为全国暴雨最多地区之一。6月上旬以后,冬夏季风交锋地带移到长江两岸及淮河以南,全国多雨带也相应有一向北的跳跃,形成长江中下游的梅雨,而华南的降水及暴雨次数则同时减少。长江流域各地的暴雨多出现于这一时期,大致是长江中下游以6、7月最多,上游以7、8月最多。7月上旬以后,长江流域梅雨结束。全国多雨区又一次向北跳跃,不过十天左右经过淮河流域移到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北一带。此时也为夏季风向北扩展最强盛季节,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约在北纬四十度附近与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遭遇产生降水。在此时期,这些地区出现暴雨次数也最多。当这一带多雨之际,长江流域中下游正为太平洋高压所控制,多晴天而少雨,华南此时因空气湿热以及赤道辐合区等的影响,暴雨次数又形增多,据统计,不少地方8月为全年降水量次多月份。8月下旬以后,冬季风开始增强,随冬季风的爆发、南侵,不到半个月由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就退到华南沿海一带;从此以后,全国大部分地区暴雨次数都显著减少。
以上所说的只是一般情况,至于各年的具体情况则很不一致,甚至出入很大。如1954年长江流域大水和各地暴雨次数就多于常年,1959年华中干旱而广东特大洪水,各地暴雨次数及暴雨盛行时期与常年也相差颇多。这些都与当年冬、夏季风的进退强度以及彼此交锋持续期的长短、迟早有密切关系,而这些现象又与更大范围的大气环流状态及其他因子的影响有关。
全国各地暴雨与地形关系也十分密切。同一山岭,其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量及暴雨次数可以悬殊很大;相毗邻的高山测站与平地测站也有很大差别。如南岭迎风坡、皖南黄山丘陵、浙、闽、赣一带武夷山的西侧和川西山地等,因地形影响而多雨的地区,同样也是易于出现暴雨的地区。
冷暖空气交锋所产生的暴雨,常呈带状,并沿交锋地区此起彼伏逐渐东移以至减弱、消灭。常常是一次暴雨出现和移出之后,新暴雨区又出现并沿相似的路径东移。因此,在同一地区可以有连续几次的暴雨,雨带先后持续十数日甚至数十日之久,引起严重的水涝。
直接由台风产生的暴雨,在夏季沿海省份的暴雨次数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各地每年出现台风暴雨次数及起迄时期,则直接为当地台风活动所左右。一般5、6月份及9到11月份以两广及海南岛出现台风暴雨为多,7、8月份则以台湾、闽、浙、苏、鲁沿海台风暴雨出现机会最多,辽东半岛、东北的南部此时期也有出现台风暴雨的可能。
在我国,以局地热力不稳定为主的热雷雨所产生的暴雨范围较小,而且在各地暴雨次数中所占比重也不大。这种暴雨只是在多山地区及气候十分湿热地区比较容易出现。
暴雨对农业生产关系极大。降水充沛一般对作物生长有利,但如雨量分配不均,特别是暴雨多且雨量集中于短时期内的地区,则常常带来灾害。以华北为例,全年降水量本不多,而年内分配又十分不均;春季冬小麦需水季节一般雨水稀少,夏季雨季一到则又常常是暴雨接连不断。如遇这种先旱后涝的天气,对作物生长及农事活动就很不利。我国东北也有先旱后涝现象。长江以南,如汛期暴雨集中,对作物同样有很大影响。
暴雨对于夏季防汛防洪关系尤为密切。连续暴雨过后,河水陡涨,一时渲泄不下,就会泛滥成灾。暴雨、洪峰总是先后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大多数河流为东西向,与雨带和暴雨移动方向大体一致,因此暴雨一经出现,如沿河流走向移动就会造成暴雨、洪峰相互重叠,使洪峰不断加大而加重危害。
出现暴雨时,有时还伴有大风。台风暴雨期间风浪交加,对海塘、堤岸及防洪防风工程威胁很大。台风盛行季节又是农作物生长及收获时期,因此台风暴雨就可能对农业带来摧毁性的危害。一般暴雨如伴有大风或冰雹,其为害也更大。
夏季暴雨虽然对国民经济有不少危害,但如能及时预防并进一步加以利用,也可变害为利。例如,利用暴雨的强大降水量拦洪蓄水,用于灌溉,并为工业、交通服务等。因此,作好夏季暴雨预报,无论对农业生产、夏季的防汛防洪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都有积极的作用。
暴雨本身的局地性是十分强的,大多发生于大范围降水区内的个别地方,大的不过方圆数百里,小的可以只限于一个县境甚至一个公社范围之内。有的虽咫尺之差,降水量却可相差数十毫米甚至数百毫米。例如,前述1959年7月31日北京日降水量达244.2毫米,是测得于西郊的,而同日东郊通县的降水量不过31毫米,距西郊四十公里的十三陵水库则仅为九毫米。由此可见,依靠少数气象台来预报暴雨具体出现在哪一个城镇、县、专区甚至河流流域,并预报出更具体的雨量,在目前还是难以作到的。这是气象学中急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我国大跃进以来,广大气象工作者所创造的天气预报大中小结合以小为主的预报的方法,对于预报暴雨有很大的意义。其步骤是各级气象台、站在上级气象台天气预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和群众经验加以补充、订正,做出当地的暴雨预报并进行服务。由于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完全掌握暴雨的规律,因此预报的内容就不能过窄、过死。使用部门在根据暴雨预报部署任务时,也要同时做好两手准备。各级气象台、站在作出暴雨预报之后,仍须继续监视暴雨动态,随时提供情报和补充订正预报、并向服务部门提出建议。我国的气象工作者,在暴雨季节,就是这样在各级党的领导下和有关经济部门一起共同向暴雨作斗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