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古树春满枝——谈东路秦腔《辕门斩子》及其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16
第8版()
专栏:剧评

古树春满枝
——谈东路秦腔《辕门斩子》及其他
凤子
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政策的正确、伟大,早为事实所证明,今天看到绝迹半世纪重获新生的东路秦腔——同州梆子演出,可说是又提出了一个有力的例证。
《辕门斩子》是个老戏,可是陕西省同州梆子实习演出团演出的却有它自己独到的风格,就表演艺术来说,无论唱腔、做工,非常古朴、淳厚。
就戏来说这个戏的矛盾冲突本来是很集中而尖锐的,同州梆子杨延景这个人物性格却刻划得很鲜明,特别是人物的内心矛盾揭示得很细腻,例如杨六郎同佘太君和八贤王的两场戏,实际是两场论战,母子之情,君臣之理都不能驳回斩子的军令,同样是为了维持军纪,当年佘太君挂帅出征,杨令公当先行官打了败仗都要推出斩首,对不忠不孝的宗保又怎能免除死罪呢?高年的母亲也好,权贵的贤王也好,都不得不被逐出帐外,似乎既出的军令已是无可挽回的了,可是就在杨元帅的义正词严之中却流露了他真实的内心活动,请听这四句唱词:“穆桂英虽年幼武艺高妙,梨花枪好一似闹海龙蛟;将你儿挑下马军威丧了,杨宗保大着胆反把亲招。”原来他受不了的是自己的军威被一个小女孩子丧失了,而对这个小女孩的武艺又不得不心悦诚服,这就为后来穆桂英投宋救夫一场留下一个活扣。戏的情节同其他剧种并无多大出入,可是就演出来看,必须提到青年演员雷平良的表演天才,他只是个十六岁的青年,他创造的杨延景这个角色是极有光彩的;同佘太君、八贤王、穆桂英三场戏,大段的唱词,繁重的做工,复杂而又变化急剧的感情,他掌握与体现的分寸可说是恰到好处。他不火,不温,细致而又准确。盛怒的时候,回头应对母亲又不能不勉露笑容,母亲跪下求情,不禁惶恐地手托头盔跪下力争,几次背向观众,可是人物的内心感情不断。角色的感情紧紧扣住观众的紧张心情。当发现穆桂英跪在帐内献宝的时候,他的感情变化复杂,真是又惊,又喜,又惭,又气,这时要斩宗保的这一贯串全剧的悬念异峰突起地来了个可信的转折。穆桂英的武艺他是领教过了的,爱才的心胜过了惭恨,加上穆桂英的威逼,他不得不找个台阶下来。他要穆桂英答应破天门阵,作为释放宗保的条件,固然这是个传统喜剧规定了的圆满的收场,可是演出能获得如此动人的舞台效果,不能不归功于他们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处理,不能不归之于这位青年演员对角色创造的努力。
《辕门斩子》演出不单是创造了杨延景这个人物,贺安东的赵德芳,阮炳荣的穆桂英,冯巧玲的佘太君,赵金陵的穆来,和戏并不多的焦赞、孟良等青年演员扮演的角色形象都极鲜明。
再看《破宁国》和其他折子戏,感到这个剧种行当很齐全。演员们的平均年龄不过十四岁,《破宁国》中饰女马童的演员呼佩侠才十一岁,有的演员如阮炳蓉才学习了两年,在武功方面就已经有了很好的训练,得到观众的同声称赞。
这里附带提出两个问题,武功是艺术表演的手段,他们的演员都有很好的锻炼,不过有人希望在演出时能更好的结合剧情,《破宁国》中朱芝侠的棍子耍得好,但是否过多了点。不过青年演员更需要演出实践的锻炼,即便表演得多了些,观众还分享到欣赏的愉悦,也就无可厚非了。
再,剧本唱词,与地方语言和音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为了要念得上口往往顾不上文学的准确,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希望这个有较老的传统基础但还是个年轻的新生的剧团在戏剧文学方面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党的政策和关怀,犹如阳光雨露,使得老树开红花,古木吐新芽。东路秦腔绝迹近半个世纪,几乎成为绝响了,可是前后才五年,这株古树经过阳光照耀,甘霖灌溉,已经是春满枝头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繁花满枝,在戏曲园地里,以它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结出丰硕的果实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