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在收获的日子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19
第2版()
专栏:四川通讯

在收获的日子里
本报记者 于竟祁 孙跃冬
夏收季节,我们来到了大巴山区。
这是革命老根据地四川南江县正直公社的荆江大队。攀上山顶,举目四望,那层层相接的梯田里,山岩环抱的荒地上,小麦油菜豌豆已经成熟了。三五成群的社员,在挥着镰刀收割。水田里栽上了成行的绿秧。
这个大队去年冬种面积扩大了30%;大春栽种面积也扩大了10%。因此,夏收夏种中劳力不足便成为一个突出矛盾。按现有劳力计算,全大队相差六千八百多个工。大队的干部们便分头到生产队去找队干部、社员们研究办法。
大队长方荣先来到第二生产队参加了这个队的社员大会,和大家一起展开了讨论。
“我提议,我喂的猪不多,可以分给别的饲养员养,我去参加夏收!”饲养员何明菊抢着说。
“现在夏菜种的差不多了,我们种菜的商量好了,五个人的担子三个人担,抽两个去搞农业!”
“我们年纪大了,重活不行,煮菜做饭还有力气,我们去换炊事员出来参加收割……”
社员们的合理化建议,从各个生产队涌向大队管委会。这些建议不仅提供了节约劳力加强农业第一线的办法,还有不少提高工效的措施。一队老农何俊煌提出推行“小包工”的建议,社员们一致赞同。大队还根据社员意见,按照实际需要调整了收、栽中一些不尽合理的劳动定额。我们在田野上,看见到处都是三三两两的收栽小组。生产队定时、定质、定量、定工分地把任务给包下去,收工时由检查组验收。生产进行得比较有条理。
沿着一条迂回陡峭的石板路,我们来到一块稻田边才找到了副大队长何全国。他正在插秧。女社员陈秀碧告诉我们:“干部们下来劳动,帮助我们解决了好多问题。”她接着说,开始她们这个生产队栽秧手搭配得不好,老手新手搭配不好,工效很低。何全国参加栽秧发现了这个问题,立刻就和老农们开了个“诸葛亮会”,改变了劳动组合,一个老手带一个新手,两个人一组。实行的结果,全队栽秧工效平均每个人由六分多提高到一亩左右。我们在地里遇到了收割高工效标兵何顺国,这个壮实的汉子正带着四个社员收麦子。他们一前一后向前,麦子一堆堆整齐地铺满他们身后的地上。何顺国边割边向身边的女社员们说:“割时要手快,眼快,割这一把就要用眼睛盯着那一把,抓得紧才割得快,放时要轻才不会碰掉麦穗!”他一边说一边表演,一会又回过身向左后面的一个小青年高喊:“慢点,看踩倒了棉花!”他赶过去告诉他两脚要站到麦行上,不要站到小麦沟里。(今年,这个队麦地里穿林播种了棉花。)
我们从田间回到第一生产队。在一个院子里,一位须发花白的老农正在聚精会神地修补一个装粮食的“箩盖”。生产队长何兴立告诉我们,老人名叫何会章。夏收夏种中,他天天找队长要活干。他会打草鞋,这个月他已经打了一百多双草鞋。他还抽空在修补小农具,有人劝他多休息一下,他回答说:“我还能做。”
何会章的话说出了像他这样“还能做”点活的人的共同思想。一队有七十六个评级劳动力,但在记工员的记工册上,登记工分的却有一百一十六个人。孩子们扯猪草,割牛草,帮助大人做零活,年纪稍长的还直接参加了收割和栽秧。
晚饭后,队长召开了社员大会,评选夏收夏种中的“五好”社员。会场上发言十分踊跃。
“何兴含不错,他爱社如家,爱惜粮食,走路、干活,见了粮食就捡回来!”一个社员说。“我同意,大家都去吃饭了,他还留在最后清理麦地。”又一个社员接着说。“他耕田质量好。”“同意!”“同意!”
社员们提出了十七个人。每个人有他们不同的事迹,但共同的一点是:热爱集体,劳动积极。
人民公社整社以后,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人们十分重视集体的利益。
在这里,走到任何一个院落,都可以看到在那一大堆一大堆的麦子、豌豆和油菜垛中间,还夹着一些小粮堆。这些小粮堆差不多都是社员们从田里、路边捡回来交给队上的。十三岁的学生何吉林一个人就捡回了十多斤豌豆、蚕豆和麦穗,全大队统计捡拾回来的粮食有一千一百多斤。
收获的季节,这里的山野真是遍地黄金的日子,然而,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却更强烈地激动着我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