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才溪乡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19
第4版()
专栏:

才溪乡纪行
孙毅夫 文并摄影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写过一篇《才溪乡调查》,编辑在《农村调查》一书中。1933年,著名的才溪乡获得了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的光荣称号,英雄的才溪人民为保卫和建设苏维埃政权曾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十八年以后,我带着无限的景仰的心情前往才溪乡访问。
闽西山区的天气是多变的。在山下,毛毛细雨落在汽车的玻璃窗上;在山中,浓雾把汽车紧紧地包围着,像一道灰色的墙;在山顶,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朝日照遍群峰,向下看,山间云雾飞舞,汽车好像不是在公路上,而是在云彩上。
从龙岩城算起,车行八个小时之后,开进了上杭县的一个群山环抱的小盆地中间,只见一条活泼的溪水自北蜿蜒着向南流去,两岸座落着整齐的黄色和白色的房屋,远远望去像一条银锁链上挂了一串黄色和白色的珠子,放在绿色的地毯上。水稻一片碧绿,到处可见劳动着的男男女女。我正看得出神,司机告诉我:才溪乡到了。
当天,在才溪人民公社文书的陪同下,参观了革命纪念馆。
1933年,毛主席来才溪的时候,住在下才溪一所普通房子里,在一个叫塘子角的山坡下。几十年来,狂风暴雨的袭击,白色恐怖的摧残,这间房子依然挺立着,被才溪人民完整地保存下来。不管是在漫长的黑暗的年月里,还是在建设美好生活的今天,它都是才溪人民的希望和力量的源泉。前年,才溪人民把它整修为革命纪念馆。
革命纪念馆大约占有十间房子,门前的白墙上,写着“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十二个大红字。馆内摆满了各种珍贵的革命文物、画、照片和图表。房子正中,挂着毛主席的肖像和一面中国共产党党旗。这面党旗用玻璃纸罩着,已经破了几个小洞,但是依然赤红。文书同志告诉我,这面党旗是一位老红军保存下来的。当时才溪人民就是高举这面红旗,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战斗的;许多人在这面旗帜下,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走进了共产党的队伍。这面战斗的旗帜永远照亮才溪人民的前进道路。
革命纪念馆第一部分展示了1929年农民暴动前的情况。土豪劣绅霸占了绝大部分土地,叫农民给他当牛当马。以谢玉华家为例,全家六口,靠租种二亩半田和作些泥水活度日,天长日久,到1927年共欠下地主二百三十块光洋,一年得付七十五元利息。辛苦一年,连付息都不够,这样的日子怎能过下去呢?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方农民运动影响了才溪乡,乡里成立了农民协会,会员三百多人。1929年5月13日,六十三名积极分子在庄背庙秘密集会,商讨欢迎红军入闽,策划暴动。第二天,他们又分别发动了千多人在神宫前集会,公开宣布“打土豪、分田地”,并举行大游行,振臂高呼口号。古老的才溪沸腾了,受压迫的人们第一次扬眉吐气了,吓得土豪们像老鼠一样到处流窜,人人喊打。当时农民使用的梭标、长矛,现在陈列在纪念馆的玻璃柜里。
1929年6月15日,林彪同志率领的红军解放了才溪乡。从此,才溪成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建设和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日子里,才溪人民积极参加了红军。才溪乡有一千零一十八人到前线去了,留下的人则组织了耕田队、劳动互助组。妇女们大多学会了耕田,把红军家属的田和乡里所有的田都种上了,并且开垦了大量的荒地。结果1933年生产的粮食比1932年增加了二成,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改善了群众的生活。
革命纪念馆的图表和实物还告诉我们:才溪人民普遍组织了洗衣队、儿童团、赤卫军;在物质条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给红军打了五万双草鞋;1933年买了一万三千六百元中央苏区公债。真是有人出人,有力出力,为革命,为苏维埃政权,要什么,有什么,需要什么,就作什么。1933年12月,才溪乡终于获得了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的光荣称号,并且建设起“光荣亭”作为永久纪念。
才溪乡革命纪念馆陈列着几百件革命斗争实物,除了暴动时用过的梭标、长矛以外,还有赤卫军用过的手榴弹、大刀,有农民协会会员的臂章,赤卫军的臂章,分田册,1933年才溪乡共产党员的党证,红军用过的水瓶,戴过的帽子,穿过的衣服和鞋子……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把你带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年代里,使你永远不能忘记革命前辈为了今天而流过的鲜血;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为革命立过功,出过力,都是无价之宝。
在老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担任过区苏维埃主席的谢玉华的家里,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奖状,有乡的、人民公社的、县的,有的是劳动模范,有的是工作模范。
谢玉华今年七十四岁,说起话来,总爱用手抚摸自己的银白胡须。1949年解放以后,他当过村长、乡长。1953年,谢玉华六十五岁,由于耳朵聋了,才退休回到溪南村家里。退休以后,谢玉华仍然积极参加农业劳动,还担任过合作社、人民公社的顾问。前年春天,社里要搞密植,由于劳力少,顾了密植就顾不上季节。为这件事,谢玉华一连想了好几天。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他突然想出一个主意:如果把单季早稻改为单季晚稻,就可把早稻插秧时间推迟,这样早稻密植和劳力不足的困难就能解决了,山田水冷,推迟插秧还会增产。有了这个主意,他当夜就冒雨找党总支书记。书记听到他这个主意,感到很好,但是社里没有单季晚稻种子。谢玉华说:“我知道武平县中堡社有这类种子,咱们去换些来试试。”
溪南村和武平县中堡社相距六十华里,中间隔几座高山,路很难走,又是农忙季节,谁能去呢?
第二天,谢玉华起得很早,带上社员谢喜松,到公社开个介绍信,一起前往中堡社。翻过一山又一山,一山又比一山高,从早晨到中午,走累了就坐下休息。谢玉华不断地给喜松讲故事,讲红军在这些地方打仗的情形,并说:“闹革命要闹到底,立志作一件事要有始有终,决不半途而废。你看,红军不是胜利了吗。”当然,谢玉华和谢喜松也胜利了,两天时间,终于从中堡社换回了一百多斤“八月粘”单季晚稻种。
1960年秋天,县委书记传达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以后,谢玉华到党委书记那里请求把自己的儿子也调回农村。谢玉华的儿子原是上杭县人民委员会的干部。现在,谢玉华和儿子都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为社会主义建设立功。
这就是红色才溪乡人民的革命气概。在才溪乡,老革命是很多的,我还访问了担任生产小队长的红军战士王绳彬、担任人民公社技术顾问的王钦桂等人,他们都是不骄不傲地为党、为人民在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他们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在他们的带动下,才溪乡的面貌正在一天天地改变!(附图片)
才溪乡的太平岗过去是训练红军的地方,今天已变成体育运动场。
才溪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获得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时的纪念建筑“光荣亭”。原亭已被国民党破坏,此亭为解放后按原样重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