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谈森林的采伐和更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20
第7版()
专栏:

谈森林的采伐和更新
经文
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提高,对林业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需要林业生产提供更多的木材及其他林产品,供应国家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上的需要;一方面,需要培育更多的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农业增产创造条件。要完成这一任务,除了积极地在荒山、废地和沙漠等宜林地上造林外,对现有森林基地,应当认真贯彻执行“采育结合”的方针,一手抓采伐,一手抓更新,把森林的采伐和更新密切地结合起来,实现采育双丰收。
木材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不论现在或将来,都是工农业生产必不可缺少的原材料之一。在解放后的十年间,我国通车的铁路发展到三万二千多公里,煤的产量增加到三亿四千七百八十万吨,还建立了大规模的飞机、汽车、造船、制纸等一系列现代化的大工业,盖起了成千上万座的厂房,这些工业企业的建设项目,都需要大量的木材。如要建筑一公里的铁路,需要枕木三百立方米;生产一千吨煤炭,需要坑木二十二立方米;建筑一千平方米钢筋水泥的厂房,需要木材一百立方米。同时,木材也是人民日常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住的房屋、用的各种家具及穿的衣服等方面,也都无不需要木材。以人们的穿衣来说,用一立方米的木材制成的人造丝,约等于七亩半棉田生产的棉花,或等于二十五只到三十只羊生产的毛。我们如果用三百万立方米的废木材,制成纤维板做家具用,可以顶上五百万立方米的原木使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广大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对木材的需要量将会与日俱增。
我国的森林,绝大部分为山地森林,又是我国主要河流的发源地。这些地方的森林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东北地区的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这里有着大面积森林的复盖,江水的流量就比较均衡、平稳,既利于松辽大平原农业生产的发展,又保证了小丰满等大小水电站的用水需要。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四川省“都江堰”,就是利用发源于森林茂密地方的岷江之水,灌溉着川西平原,使这一带的农业生产的收成较稳定。为了使森林永远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以利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我们也应当在采伐过的迹地和各种无林地上,更快更好地培育起新的森林。
木材同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这样密切,用途广泛,而且需要量日益增长。但是我国却是一个少林的国家,如按人口平均来计算,每个人们有的森林面积,与其他多林的国家相比,是相差非常悬殊的;而且森林分布也很不均匀。苏联每人平均有三点五公顷森林;捷克斯洛伐克每人平均有零点三公顷森林;而我国每人平均只有零点一五公顷森林。
以上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要在一个六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进行经济建设,不能设想仅靠现有森林资源,就能满足现在以至将来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既要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森林资源,又要在少林或无林地区大力造林(包括次生林),建立新的用材林基地;同时还要利用林区气候好、雨量多、土壤肥沃等适宜树木生长的优越条件,在采伐迹地上迅速更新,以恢复和扩大现有用材林的基地。
树木成熟后要采伐;采伐后为了再一次的利用,就需要进行更新培育。这样周而复始地使森林得到不断的采伐,不断的更新,才能推动林业生产不断地向前发展。培育树木的目的是为了采伐利用,是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只有多培育树木,才能多采伐木材,只有不断地培育树木,才能保证永续有树可伐。但是,培育树木又需要采伐,树木只有经过采伐,森林才能不断地更新。采伐了成熟的林木,才能培育新生林,扩大森林再生产。如果只采伐不更新,就必然造成森林资源的不足或枯竭,不仅不能采伐更多的木材,而且将使大面积的土地失去了森林复被,造成水土流失,影响到农业生产。这是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求不相符合的。所以,森林的采伐和更新是辩证的统一,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
森林的采伐和更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林业建设的一条基本方针。采伐木材供应国家建设需要,是服务于国家的当前利益;而进行森林的更新,则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二者要密切结合,同时并举,使更新迅速赶上或超过采伐的速度,扩大国家森林资源。
培育森林与种庄稼有很大的区别。森林需要较长的生长时间,十年、二十年,甚至几十年到上百年;而农作物在我国的气候条件下,则是一年一收或一年数收。正是因为培育森林要有较长的年限才能获得收益,所以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占有森林的地主、资本家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用掠夺的办法经营林业,是只采伐不更新的。马克思曾经说过:“长的生产时间(其中所包括的劳动时间是比较短的)及由此引起的长的资本周转期间,使造林业不适宜于由私人经营,从而,也不适宜于资本主义经营。因为,资本主义经营,即在以结合资本家代替个别资本家的场合,在本质上也是私人经营。文明与产业一般的发展,已经说明它们对于森林的破坏力;与这种破坏比较起来,它们在森林保存和生产上的贡献,是微乎其微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288—289页)以美国为例,在半世纪以前,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适于开发利用的森林(所谓商业基地)达一亿八千万公顷,约等于国土面积的23%。但是,由于掠夺式的经营,只采伐不更新,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已有87%的原始森林被采伐殆尽。从1953年到1956年的四年间,美国共采伐木材十二亿立方米,以每公顷土地出材一百立方米计算,采伐面积达一千二百万公顷,而同期造林仅一百三十万公顷(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林业处调查材料)。二者相比,造林面积是微不足道的。解放前的旧中国,对森林的破坏是有过之无不及。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据各方面的调查研究证明,过去被大面积的森林复盖。但是,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乱采乱伐,到全国解放时,不少地区已变成了“荒山秃岭,草木不生,十年九旱,四料(木料、燃料、饲料、肥料)俱缺”的地区。素有“林海”之称的东北长白山、小兴安岭林区,解放前由于遭受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式的破坏,致使二百多万公顷的原始森林,退化为稀疏低产、经济价值不高的次生林,有的地方甚至已变成为荒山秃岭。
同资本主义世界相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林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就将大片森林收归国有,成为全民的财富,这就为整个森林经营利用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53年政务院曾经指出:“森林采伐后,应即进行迹地更新,育成新林,使森林延续不绝,源源利用”。1958年大跃进以来,为使森林更新同森林采伐的增长速度相适应,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强调指出:今后森林“更新速度要超过采伐”,要“实行人工更新为主、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以天然更新为辅”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各地加强了对森林更新工作的领导,从而各林区在采伐的同时,也大力加强了森林更新工作。以重点林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三省(区)为例,1958年在超额完成木材生产任务的同时,完成更新面积十六点六万公顷,等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森林更新面积的总和,1960年在过去两年连续大跃进的基础上,更新速度猛增为十九万公顷。这样,就改变了我国历史上对森林不更新或更新落后于采伐的局面。
既然森林更新工作在林业生产上如此重要,那么应采取什么样的更新方针呢?我们是采取以人工更新为主、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以天然更新为辅的方针。因为人是生产中的主体,人们能够在生产实践中,根据树木生长的规律,采取人工更新的方式,使更新速度迅速跟上采伐,实现林木速生丰产。例如,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由于贯彻执行了以“人工更新为主”的方针,到1960年已新培育幼林八千多公顷,既恢复了新采伐迹地,又消灭了各种无林地。他们栽植较早的十年生落叶松,平均已高达七米,根径粗九厘米,预计三十五年左右,树高可达二十五米,胸径粗二十五厘米,每公顷木材蓄积量,可达四百到七百立方米。而在同一地方、同一年树龄的天然生长的落叶松,树高仅半米,根径粗五毫米,蓄积量要达到上述标准,需一百年以上的时间。这就不难看出,人工更新是扩大林业再生产,巩固和扩大现有森林基地,实现林木速生丰产的途径。
同时采用人工更新,还有利于森林采伐工业的发展。前面已谈过,森林的采伐和更新是矛盾的统一,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更新方式不同,采伐方式也不同。采用人工更新,可以适当放宽采伐的限度,采伐不留母树,这就充分发挥了采伐、集材、运材的机械效能,降低木材成本,促进了采伐工业的发展。
人工更新既然是多、快、好、省地发展林业生产的好方法,但这绝不是说,就不应该不分条件、地点和树种等情况,一律采用人工更新的方法。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树种繁多,因而应该因地因树种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更新方式,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如东北的红松、云杉,南方的杉木由于天然下种能力差,只有采取人工更新的方法,才能迅速更新。但是,东北的樟子松和部分的落叶松,南方的马尾松、云南松,由于天然下种的能力强,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采伐合理,保护好原生幼树,留好母树,清理好林场,采取天然促进更新或天然更新的方式,也可以达到更新的要求。特别是在人力、物力不足的地方,就应当采取这种更新的方法。同时,实行人工更新也要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因树制宜,以适应林木生长的规律。因为不同种类的树木,既有适应自然条件的共性,又有适应地区特点的差异性。如果我们只知道它们的共性,不知道它们的差异性,就会给更新工作造成这种或那种损失。例如,东北地区的红松,是一种很好的树种,如果把它栽植在山的中下部的土壤深厚湿润的地方,生长就快;如果把它栽植在山下低湿地或山上土壤干燥的地方,成活率就低,生长不良。同样,如果把落叶松栽在山的下部,把樟子松栽在山的上部,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更新成果。总之,我们要善于掌握和运用自然条件对树木成长的作用,因地制宜地采取技术措施,才能使森林更新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树木生长的长期性和季节性,是林业生产的主要特点。要实现森林采伐和更新相结合的方针,除加强党的领导,对广大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外,还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一)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树木的培育,由种子、栽植、抚育管理、采伐利用,直到下一次的更新,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生产时间,但每一个生产环节之间,又是一环扣一环紧密衔接着的,上一个生产环节作不好,就要影响到下一个生产环节,特别是采伐和更新之间,更是如此。因此,为使组织机构同树木生长的这一特点相适应,使每个生产环节之间紧密衔接,应当将过去营林机构和森林工业的机构自上而下地合并统一起来,把原有的伐木场,改建为既搞采伐又搞更新的固定林场。这样做,对于进一步贯彻“采育结合”的方针有好处。
(二)作好规划设计,贯彻合理采伐。由于树木生长的长期性,因此林业企业(林业局、林场)要根据树木的成熟年限,管辖范围内的木材蓄积量,以及每年的树木总生长量,来确定每年采伐数量,才能做到长期经营永续利用。如果采伐过多,后续资源接不上,就会使森林采伐中断。反之,如果采伐过少,就满足不了国家对木材的需要。因此,为实现森林的长期经营永续利用,必须做好规划设计,按轮伐期确定采伐量;按采伐量和森林的全面经营管理进行各项基本建设。
(三)抓时机抓节令,统一安排好木材生产和更新工作。木材生产或是更新工作,都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时间性。因此,如在树木种植的最好时机对更新工作抓得不紧,错过“林时”,就会完不成更新任务。如在木材生产的黄金季节对采伐工作抓得不紧,任务完成得不好;到了夏秋雨水连绵的时候,如再大量采伐,不仅要多用劳力和设备,提高木材成本,而且会发生同更新争设备争劳力的矛盾,影响更新工作的开展。领导林业生产要不违林时,并且要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在更新季节培育树木,在采伐季节生产木材,才能全面地完成木材生产和森林更新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