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仙台漫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20
第8版()
专栏:

仙台漫笔
许广平
4月的阳光温暖而舒适,照耀着每个欢迎中国妇女访日代表团的仙台市民,也温暖着中国妇女代表团团员的心坎。起初人们还忧虑着当天的坏天气,但,雨始终没有落下来,春寒料峭的日本北部的境地全被中日人民的友谊所笼罩了。我们从欢迎的男女小孩们的双手接过各种美丽的花朵,从他们期待已久的欣慰之情体会到每个人们都满怀幸福之感,我们也觉着受到无上的幸福的礼遇!
有四十万人口的繁盛都市仙台,到处是新建筑,连招待我们住的旅馆也不例外,真个是层楼高耸,一片现代化的结构。一打听,才知道这里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美机轰炸过的地区之一,破坏的程度是不轻的。无怪日本人民反美斗争一起来就那样波澜壮阔,这是用事实说明他们的意志,他们的仇恨,就连这北部地区也遭到这样的破坏,其他海港、基地就会更甚于此了。
到了青叶山麓,即鲁迅纪念碑所在地,这里背靠青山,面临广阔的平野,风景极佳。陪同前去的人们告诉我:这里战争时原是军事区域,闲人轻易不能走进的,因为鲁迅做学生的时候常来这里游玩,现在军事建筑已经不存在了,就决定在这里建立纪念碑。
1904年的夏天,青年的鲁迅远离故国,来到这个僻静的日本北部市镇仙台来学医。但,在仙台医专的第二学年还没有完毕,鲁迅便告别了仙台,开始踏上了文学的征途。
鲁迅纪念碑建设委员会是由日中友好协会发起,筹建工作的发起人到1960年3月陆续参加的有佐藤春夫、中岛健藏、白石凡、高桥刚彦等日本全国知名人士一百五十多人。
提起佐藤春夫,我回忆起一段往事。当1936年春天鲁迅生病的时候,佐藤先生曾来信邀请鲁迅到日本去休养,未能成行,鲁迅便逝世了。后来,他又参加了在岩波出版的鲁迅全集的翻译工作,这回又是筹建纪念碑的发起人之一,真是一位热心于中日文化交流、久而弥坚的人士。
纪念碑的建立需要一笔经费,虽然不大,但是要在日本人民中间一点一滴地捐募起来,也是不容易的。募捐是由三个方面进行的,一为工会捐助,次为民主团体捐助,最后是个人捐献,因此纪念碑的建立,乃是广大日本人民表示中日友好的生动的体现。
经过三年多的筹备,1960年春天才开始动工。碑用宫城县稻井出产的黑色玄昌石制成,高四点五米,宽二米,重十吨。正面上半部有直径一米的圆形浮雕,是取自鲁迅逝世前10月8日在上海青年会参观时所摄的像片,由日本名雕刻家翁朝盛先生精心制成;碑的下半部横塑着郭沫若同志手书的“鲁迅之碑”的行书字;再下面刊有宋体字的碑文。碑文是仙台东北大学文学部教授内田先生的手笔,扼要地叙述了鲁迅居留仙台的情形:
“中国的文豪鲁迅从1904年秋到1906年春在仙台医学专
门学校(东北大学医学部的前身)学过医学,他痛心于祖国
的危机,以拯救民族灵魂为急务,而志向于文学。仙台就是
他走向转折的地方。从此他写出了许多作品和评论,为中国
新文学带来曙光。我们敬仰鲁迅的人们,为了纪念他青年留
学时期,建设这纪念碑,深愿永远地传达他伟大的精神。”
碑文的刻凿者是名雕刻家白金茂先生。纪念碑参考了中国汉代古碑的式样,雄伟庄严,这是东北大学工学部饭田教授精心设计的结果。
4月5日下午二时十分,纪念碑揭幕典礼在广场上举行了,有五百多位工、农、学生、妇女和各界人士参加了典礼,灿烂的阳光,一片宜人的春色,处处洋溢着友好的气氛,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节日。
仙台在1904年时代,居民只有八万,医学专门学校建筑还相当简陋。仅留到今天的做为学生的消费合作社的简单木屋,就是当年二十二岁的鲁迅曾在这个地方向藤野严九郎先生学习过解剖人体的所在地,和附近狭窄马路中的片平町宿舍遥遥相对,可见鲁迅严肃的工作和艰苦的生活,窥见出鲁迅学生时代在较寒冷简朴中勤恳学习的锻炼姿态的一般。
日本人民对鲁迅留有深刻的印象。这不但见于他们对五十多年前留学过的一个外国学生给予这样崇高的、经过长期筹备集合全国各方面人士的努力而建成的纪念碑,就从我所接触到的人当中,他们一有机会也都提起鲁迅。例如一个青年,在仙台遇到他,就告诉我他过去住过上海,因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教育不满,他转住到旧法租界,看到虹桥路鲁迅墓也受到糟塌很表示愤慨。那时我每月都设法去扫墓一次,确实看到鲁迅墓上磁制照片被人敲碎了,曾经写过短文表示悲愤,但因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无法修理。过了一些时候,不知谁人又补上另一张磁制照片,后来才晓得这是内山完造先生给补上的。而这个青年也为这件事耿耿于心,可见中日人民之间,就是不相识的也记挂着这无理举动了。
至于鲁迅作品,在鲁迅活着的时候,就有人译出介绍到日本,到1936年鲁迅逝世时,就曾出版过七本的《大鲁迅全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日本人民又另印一种鲁迅著作,小本的单行本式,很便利读者,于是普遍销行于日本,无论老年青年,都选择合他口味的鲁迅作品来阅读。今年4月3日刊载于日本《河北新报》的一篇半泽正二郎写的《鲁迅与仙台》就有这样的消息:“鲁迅的作品,现在流传的还是很多的。连在仙台这样新兴的都市都已经卖完了。在日本,无疑的,读得最多的还是《朝华夕拾》中的《藤野先生》,但这是上年纪的人读的东西,许多人从中体会到一种乡愁之感。是在先生生前,有一次佐藤春夫和增田涉就在日本出鲁迅全集问题与鲁迅先生商量时,鲁迅说:‘是的,这是很适时的,但《藤野先生》无论如何是要收进去的。’现在,在日本,青年在读的是《两地书》,……为什么现在日本的青年男女接受这本书,读者略微思考一下也就明白了。”
日本青年们要读《两地书》,确实并不难理解。因为那本书里面没有花呀月呀,卿卿我我呀的无聊话,而尽有些青年人找寻出路,过问世事,不甘屈服的解答,这是适合日本青年这一时期的需要的,在黄色教育空气下,我们可敬而有为的日本青年能冲破恶浊空气寻求新鲜的、正直的,足以培养自己灵魂的读物,正说明今天的日本青年的可欣可敬!
我们在日本逗留期间,走了二十七个城市,许多地方还没走到,在停车的瞬间,就遇到无数的欢迎人群,无数的握不完的友谊之手递来。有一次,从递来的手里夹有一封给我的信,大意是说他们打算办一份报,不久要出版,报的意思是根据鲁迅的话:“路是人走出来的”作为总的精神。我们遇到日本朋友,随时都可以听到他们引用这句话来鼓舞自己的行动。亲爱的日本朋友们,我们也是曾经相信过这一句话,并不畏艰辛地找寻真理,开辟道路,最后终于在共产党领导下站立起来了。
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仙台,我感谢日本人民对鲁迅的纪念,对新中国的热爱,青叶山下的鲁迅纪念碑正是我们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友好的象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