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规章制度在群众中扎根——访永利宁厂动力车间电力工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21
第2版()
专栏:江苏通讯

规章制度在群众中扎根
——访永利宁厂动力车间电力工段
辛华
交班铃响了,永利宁厂动力车间电力工段开始了又一个工作日。在操作岗位上,白班工人和夜班工人正在交接班;夜班值班长走到了厂房的东头,把安全运转牌上“218天”的“8”字取了下来,换了个“9”字,表明这个工段又是一天无事故,生产正常。窗外,一列火车响着汽笛隆隆而过,成千吨化肥又从兄弟车间运走了。交完了班的夜班工人带着胜利完成任务的心情,准备去举行班后会。厂房门口出现了几张大字报,一张是表扬刚上班的工人蔡芳义执行交接班制度好,在进行班前设备检查中,发现一个重要地方的螺丝松动,就及时把它拧紧了。另一张却批评了同一个操作岗位的夜班工人,由于执行巡回检查制度不严,一直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于是,这件事立即成为班后会的主要内容。制度严格 责任分明
工段里短短几十分钟内发生的事情,给人的突出印象是:执行制度严肃认真,各个岗位责任分明。如果你再到工段里深入了解一下,就会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严格遵守制度,在这里已经成为工人们的习惯了。你看,墙上贴着职工们的计划,上面首先是“按照操作规程办事”,“细心谨慎、不出差错”一类的保证;班组竞赛栏里,公布的是工人们学习“十大制度”的成绩;就连光荣榜里贴的照片,也大多是由于执行规章制度好而在生产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标兵。拿刚才贴出的几张大字报来说吧,在这个车间里,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
原来,这块贴大字报的地方有个名称,叫“安全哨”。“安全哨”是1959年建立的,是群众相互监督执行规章制度的一种形式。由于电力工段生产得好坏顶要紧的是安全,所以取名就叫“安全哨”。在“安全哨”面前,不论是什么人,只要违反制度,就得受批评。例如,有一次一个青年工人在开地面管道“凡尔”时,懒得弯腰用手拧,却用脚去踢,立即就被“安全哨”揭发了。另一次,一个老师傅身上一盒火柴被雨淋湿了,刚刚放到发电机上想烤干,“安全哨”立即向他提出了意见。就是车间的领导干部,“安全哨”对他们也是“铁面无私”的。一天,车间副主任范永存到这个工段参加试验一种“过速器”时,违反了规程,起初,“安全哨”有的“哨兵”还有顾虑,担心对领导干部好不好公开提出批评;后来,这件事让支部书记知道了,支部不仅支持“安全哨”提出批评,而且还专为此事召开了支部委员会,帮助车间副主任分析检查原因,车间副主任也贴出大字报作了检讨。“安全哨”上出现得更多的还是表扬的大字报。在这个工段安全运转的二百多天中,像蔡芳义那样及时发现问题的例子出现过四百多次,每次都受到了“安全哨”的表扬。为了生产 必须认真
尽管“安全哨”对执行制度监督得这么严格,尽管对于那怕是一个螺丝的问题也那么顶真,但是这个工段的工人却没有感到是被迫在执行制度。不论是老师傅还是新工人,不论是领导干部和操作工,他们都知道自己执行制度的一举一动和整个工厂的生产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他们常自豪地把自己的工段和电线线路比做像人的心脏和血管一样。人的心脏一分一秒不停地跳动,血管不停地工作,就能给全身不断输送血液;工段的机器一分一秒不停地运转,电线畅通无阻,就能给全厂输送电力,让兄弟车间生产更多的肥料和其他化工产品;而每个人认真地执行规章制度,就能够保证机器安全运转,正常送电。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在交接班时,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机器,交代情况;为了这个目的,不管是寒冬雪夜或是酷暑烈日,每个班的工人都要坚持跑遍全厂二十三个配电所,仔细地检查每一根线路。工段里有一个青年工人陈锦章,一天深夜两点多钟检查线路,在一台变压器旁,发现一段电线接头的地方有些问题,但看看温度并不太高,便走了。走过一段路以后,他突然想到对这段线检查得不够仔细,便又回头重新再检查一遍,果然,这时接头处温度已经上升。由于有了这件事的教训,他在接着往下检查时,再也不敢大意了,一双眼睛不停地盯住头顶上的电线。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地检查,他告诉别人,他是1956年进厂的一个工人,进厂以前在六合县一个农业社当会计,每年到夏种以前,社里的干部都想着要多买点肥田粉,让地里多增产些粮食。到了厂里以后,眼看自己厂就是生产肥田粉的,心里十分高兴,特别是每天听到车间外边火车一叫,就会想到又有一批肥田粉运到农村去了,同时也就想到了自己的责任,总是自己嘱咐自己:“当心点,别出了事故断了电,叫肥田粉出不了厂啊!”这样的思想感情,在工段里很普遍。思想教育 灵活多样
当然,要使人人都自觉地遵守制度,懂得遵守制度和搞好生产的关系,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工作。电力工段的工人所以会有那样的思想感情,是和党的教育分不开的。在这个工段里,无论出了什么事故,不论大小,都是对工人进行活的思想教育的教材。例如,去年第三季度,工人沈贵标没有经过任何人同意,就在操作票上规定的项目之外,自己随便增加了一个项目,在操作时,由于没有经过审查、核对,拉错了开关,造成了停电事故。工段领导上马上抓住这件事,给工人算了一笔账:一件在操作上看起来很小的事,但后果却使一天的硫酸产量减少了九十九吨!这样一算,大家感到很痛心,以后,谁只要是稍一大意,马上就会自觉地意识到这样做会影响到生产,立即就纠正了过来。工段在向工人进行思想教育时,还注意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有什么问题,总是先进行分析,然后再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教育。例如,一次有个青年工人上夜班迟到了二十八分钟,这是一件违反制度的事,应该进行批评。但工段领导上在批评以前,了解到这个工人所以迟到,除了他思想麻痹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同宿舍的人没有一个上夜班的,自己又没有个闹钟,就睡过了头。于是,一方面和他进行了谈话,指出违反制度是不对的;一方面帮他解决了闹钟的问题。事后,这个青年工人十分感动,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三贴大字报的故事
这个工段虽然执行制度那么严格,并不因认真地执行制度而束缚了群众的创造性。就拿那“铁面无私的“安全哨”来说,也曾有过这么一段“三贴大字报”的故事。有一天,一向都严格执行制度的汽轮机组组长、老师傅卞克江,匆匆忙忙拿着一个工具到砂轮上去磨,忘了戴上防护眼镜。这是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事,“安全哨”发现了,马上贴出了大字报,提出了批评。卞克江转眼看到贴了大字报,也立即转回去戴上了眼镜,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本来,这件事算是圆满结束了,可是“安全哨”的“哨兵”们却没有就此罢休,他们想到制度上规定戴上防护眼镜,目的是为了怕铁屑子跳到眼睛里去,但工人们去磨工具时,常常又是为了急需,这样,忘记戴防护眼镜的事就不可避免;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可以在砂轮上安上一个固定的防护罩呢?于是,“安全哨”上又出现了第二张大字报,向工段领导提出了这个建议。工段领导看到这张大字报以后,认为这项建议很好,马上采纳了,并且当天就装上了一个玻璃防护罩。接着,“安全哨”上又出现了第三张大字报,不仅表扬了卞克江及时改正缺点,而且还对工段领导安装防护罩的事进行了表扬。从此以后,安全操作规程上关于戴防护眼镜磨工具的一条也就修改了。像这样的例子在工段里不止一件两件。
为什么这个工段执行规章制度能够做到这样呢?工段的领导干部有一条最深的体会,那就是任何规章制度,都得要有群众基础。这个工段是1952年建立的,初建立时,根本没有什么制度,工人们就凭自己的印象操作,结果不是拉错了开关,就是接错了线路。以后工人们自己从生产实践中,逐步悟出了一个道理:搞生产一定要讲究规矩。于是,他们开始建立了操作通知单,以后经过学习兄弟厂的经验和逐步发展,订出了一套填写操作票的制度;再以后,又经过不断修改、补充,才有了今天比较健全的“十大制度”。这中间,每建立一项制度,总要经过工人们讨论,先由大家根据生产需要提出意见,然后领导上再把它们归纳起来,制订成条文,坚决执行。在执行时,如果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修改意见,也同样要经过全工段工人的讨论。正由于这样,工段里的每一个工人都感到执行的是自己订的制度,因而执行起来也就更加自觉了。
由于这个工段人人树立了当家作主的思想,人人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使得生产很正常。自从工段有规章制度以来,经常不断地创造百日无事故的纪录。最近,他们又进一步实现了二百多天无事故的愿望。在这二百多天里,这个工段人员比1958年前减少30%,供电负荷增加50%,但由于执行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四百六十三次,没有发生任何差错;同时还消灭了设备缺陷四百四十七起,重大隐形事故三十四起,做到了安全供电,从而保证了全厂的肥田粉和其他化工产品的正常生产。
(原载《新华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