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喜见《铜版典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22
第8版()
专栏:

喜见《铜版典林》
张静庐
铜版刻书,传说五代时已经有过。南宋岳珂在《相台书熟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里提到的晋天福年间(936—943)铜版本,就是一个例子。五代距今一千余年,加之可能此书流传不广,故历代藏书家缺乏记录,可资考证。其后,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1862)曾经铜刻《太平天日》一书,其上有“钦遵旨准刷印,铜版颁行”等语,但此书已被帝国主义者掠去,现藏剑桥图书馆。
最近,我在友人处见到了一部《铜版典林》。《铜版典林》全函八册,版口高十公分,宽七点二公分,牌记“同治壬子秋八月开雕,慈水锄经阁藏版”。同治元年是壬戌,十一年是壬申,纪年疑有误,此书的出版期当在公元1862—1872年之间。慈水即今浙江慈溪县,所以它采用的底本就是宁波一经堂重校的江永《四书典林》本。
铜刻的优点和特点,王肇鋐在《铜刻小记》一书中曾经提到:“其免燥湿伸缩之虞也,胜乎木刻,其无印刷模糊之病也,超乎石印”。但这还是就舆图的刻印而言,若《铜版典林》则是利用摄影缩刻的,其技艺的高超和繁难,实远出《铜刻》所记之上。这种铜刻技术初行于日本。1887年日本《乐善堂书目》载:“铜刻精刻珍帙缩本,创自本堂,新出初印,尤更明晰,较之西法照印,油墨绝无臭气晕退诸弊,实尽善美”。光绪初,该堂设分店于上海,最著名的铜版刻印的书有缩刻殿版《康熙字典》。
铜版刻印,要经过磨版、上蜡、摄影、上版、刻蜡、烂铜、修版等工序,然后再经机器轧印;轧印之法,也不如一般机器印刷的方便,近似我国古代的捶拓术,速度迟慢,每日仅得数百纸;比较照相石印,工繁而费糜。因此,从石版印刷方法行,此道遂废。乐善堂歇业后,《康熙字典》全副铜刻底版辗转卖给商务印书馆,藏东方图书馆有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东方图书馆被日寇炸毁,版亦同烬。《铜版典林》雕刻之工,不亚于乐善堂各书本,一点一画,纤如毫发,字体同七号铅粒而明晰过之。这部《铜版典林》的偶然发现,不仅使我们得以重睹铜版刻书的真貌,而且表明了我国的版刻技术在不断总结前人和吸收外国经验的基础上,确实有着新的创造和发展。(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