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看同州梆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24
第8版()
专栏:剧评

看同州梆子
梅兰芳
陕西省同州梆子实习演出团来到北京了。这个演出团是以陕西省戏曲学校同州梆子班的师生组成,由该校罗明校长和艺术总指导尚小云同志等率领来京作汇报演出的。
北京观众对“同州梆子”这个名称,好像不大熟悉,其实从文字资料和口头传说来看,是源远流长并不陌生的。在一百八十年前,杰出的前辈艺人魏长生,就以同州梆子轰动九城,使北京的六大班为之减色。他的化装梳水头(注),给予旦行很大影响,而他的艺术风格,一直贯串到今天的老艺人于连泉(小翠花)先生身上。老辈还曾谈起清朝光绪年间有不少同州梆子名演员来京演戏的盛况。
可是,这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古老剧种,在旧社会封建统治阶级和地方军阀的种种摧残下,班社解体,艺人星散,五十年来已经绝迹舞台。1957年秋,我到西安旅行演出时,“同州梆子”在陕西省党政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刚刚被抢救出来。文化机关从各方面访到了仅存的十几位老艺人,招收了八十多名学生,在陕西省戏曲学校成立了同州梆子班。
我曾和熟悉同州梆子沿革和特点的朋友作过一些探索,现在对北京爱听梆子的观众谈一谈。
同州梆子发生于古同州(大荔),陕西人称之为东路秦腔,也叫老东路,比今天流行的西路秦腔更早。它的主要乐器文场是二股弦,定的是工四弦,西路秦腔以胡胡(胡琴)为主,定的是六上弦,板位也不同。东路的唱腔和伴奏过门简捷精炼,西路则眉目清醒,当年还流行着“东生西旦”这一句话;这就是说,同州梆子以演生角见长,西路秦腔则更善于表演旦角。同州梆子的“毛净”(架子花脸)也很重要,身段、脸谱都有特点,老艺人画的脸谱,至今还有二百余种。在早年,扮演受苦的妇女如秦香莲、王宝钏……一般都不敷粉。
我这次看到的《破宁国》,是同州梆子的传统剧目。故事是,元顺帝宠信奸侫,荒淫失政,武德将军朱亮祖,因为在皇帝面前替老百姓说了话,受到宰相哈麻的陷害,被贬为宁国都尉,叫他去抵挡农民起义军队。朱亮祖不愿替昏君奸臣卖命,就在宁国招兵买马,意图另创局面。红巾军首领朱元璋派元帅常遇春攻取宁国,朱亮祖不甘屈服,战败被擒,常遇春爱他的将才和气骨,先用言语开导他,又动以感情,最后朱亮祖投降了。
这个戏包括唱、做、念、打,可看出同州梆子的风貌。上场的角色很多,主要是红生——朱亮祖和毛净——常遇春,次则是青衣——朱夫人、闺门旦——朱芸侠(后部刀马旦扮演)。青年演员雷平良扮前部朱亮祖,在行路一场,满宫满调,一口气连唱二十六句,不仅使观众欣赏到雄浑简练的同州古调,而工架沉着大方,也表现了朱亮祖的气概不凡。扮朱夫人的杜丽雯,扮前部朱芸侠的白岳彦,都以圆润嗓音,发挥了苍凉激楚的秦风,她们在下场时表演扑火的身段,保存了同州梆子的特点,但动作似太整齐,如再错落一些,同时加一把火彩,就更能表达后殿起火的紧张气氛。
常遇春出场后,戏的气氛变了,同时我几乎不认识他了。我曾看过杨小楼先生在《状元印》里扮常遇春是勾紫三块瓦脸,挂黑满髯,而党树仁扮的常遇春是勾黑脸,揉油绿色,挂黑一字髯,戴黑扎巾,突出了这位出身草莽、剽悍善战的大将形象。他的动作快捷而准确,但并不过分夸张。像用右手向颔下捋须的虚拟动作,与绑上来的朱亮祖隔着椅子比粗亮相,在京戏里都是罕见的。扮演后部朱亮祖的杨三瑜,是以靠把老生应行的,从一场马失前蹄的繁复动作中就可以看出这位青年人是经过刻苦锻炼;已经掌握了基本武工。扮演后部朱芸侠的王芸芳,枪鞭出手,则吸收了京剧武打的特技。
我很喜欢常遇春劝降朱亮祖一场。常遇春要劝降朱亮祖时,先问众将“意下如何”,大家回答“尽在元帅”,他就把朱亮祖赦回来,尽管朱亮祖骂他:“黑贼,将你朱老爷推下问斩,为何不杀?”他却说:“我可舍不得么!”当康茂才劝降被朱亮祖辱骂时,他又说:“……真他娘硬肐铮铮一条铁汉子,是个好的,本帅要收,本帅要收哩!”这些都表现了“惺惺惜惺惺”的心情和粗鲁中带有妩媚的性格。看到这里,我想起1958年在合肥看过老艺人程发全扮演徽剧“拨子”《打龙棚》的郑子明,一些推车、卖油、掮雨伞等动作,非常形象地突出了人物性格,与常遇春的做派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还可以深切体会到,党树仁是怎样在老艺人王麦才、王赖赖的尽心指导下塑造出常遇春的典型性格;而雷平良是得到了早有“活韩信”称号、曾在北京舞台上受过好评的八十二岁老艺人王谋儿的真传的。
其他的青年演员,则在老艺人花旦朱逢林(迷三县)、正旦张志玺、小生赵东郎、小丑刘省三、乐师王宏生、段俊峰、吴海潮等教导下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至于全体演员的工夫结实,武技精熟,更可以说明同州梆子老艺人与艺术总指导尚小云同志、艺术指导徐碧云、惠济民同志等对尽心培养下一代的协作精神。
陕西群众中流行着“四红加一黑,必定破宁国”,的口头语,可以概括这个戏的特点。四红是朱亮祖、康茂才、张德胜、赵德胜,一黑是常遇春。这很有意思。但我觉得四红的勾脸方法最好是有所区别,使观众易于辨别剧中人物。在朱亮祖看操一场,武技表演很好,但时间上如果能压缩一些,则更为精炼。
同州梆子的起死回生,变枯为茂,使我们又一次体会到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正确和伟大!
(注)从前旦角以黑绉纱包头,魏长生则梳水头,以后旦行争相仿效成为风气。我还没有看到魏长生的化装戏像,但据推测,可能就是现在舞台上的梳大头、贴片子,这种化装方法,它对改变面型有很多便利。这种方法究竟是何人创始的,虽不能臆断,但也可以设想到是男演员的发明;因为男演员对改变面型的要求是更为迫切的。魏长生之所以能扮得“与妇人无异,”和化装上的梳水头是有密切关系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