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两个生产队条件相同为什么一个超产一个亏产? 关键在于能否调动群众积极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25
第2版()
专栏:

两个生产队条件相同为什么一个超产一个亏产?
关键在于能否调动群众积极性
本报讯 河北永年县娄山公社东召庄生产大队的第四生产队和第三生产队,今年都遇到大旱,可是小麦收成大不相同。第四生产队平均亩产二百二十一斤,超过包产指标三十二斤;第三生产队平均亩产一百三十斤,比包产计划少收五十九斤。
这两个队户挨户、地连地,劳动力、土地、自然条件大体相同。第四生产队的一百亩小麦全种在黑红硬性土质地上,有水井十眼,水车五辆,七点五马力的煤气机一台;第三生产队的八十一亩小麦全种在黄花土质地里,是这个生产大队的头号水地,水井、水车、煤气机同第四生产队一样多。所差的只是三队比四队播种面积少十九亩,四队劳动力比三队多两个。耕畜各有十四头。
问题何在呢?大队党支部帮助他们进行了总结,结论是关键在于是否把社员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领导四队社员夺取夏季超产的生产队长张印的和他的几个好伙伴,都是土改时期的积极分子,政策观念强。因此这个队劳动定额、评工记分等制度坚持得比较好。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也能及时研究改进。如锄头遍麦地,定额标准是:锄一亩半记十分工;到锄二、三遍时,麦苗长高了,锄时费劲多了,不修订定额,社员就会有意见。于是及时进行了试工,修改为锄一亩三分地为一个定额。这个队的评工记分做到了日清、旬对、月结,上墙公布。社员们觉得心明眼亮,公平合理。社员的出勤率因此一直比较高,而且工效高,质量也高。
第三生产队原来的两个队长是李寿义、袁英成(最近落选),他两人都不重视执行政策,别的生产队实行定额管理,他们只是简单地把男女劳动力分别划分为一、二、三等,按等级固定了工分。从此,不论干啥农活,只要下一天地,不管技术高低、干多干少,出力大小,一律照固定工分死分死记。社员们管这叫“干不干记一天、老底分永不变”,很不满意。同时,队里记工也不及时,都是干个三天五天之后,才记工上账,往往丢三忘四,社员付出的劳动得不到合理的承认,生产积极性就受到了影响,手下的活就干得差了。
四队的干部在领导生产中,遇事和群众商量着办。并组织了“老农参谋部”,共同安排农活。起初队里没有作业组,后来就照群众的意见分编了五个作业组。播种小麦时,又照大家的意见,实行了“农活安排五天早知道”,上一段农活快干完时,就同老农一起研究出下一段农活。每段农活都有一个或两个主要活、次要活穿插着做。这样就使干部能作到正确指挥生产,社员又感到真正当家作主,因此能处处以身作则,把生产闹好。
三队呢?两个队长办事主观,不相信群众。社员们反映:“那时他俩不听大伙的意见,往往头一歪,说:这么多人听谁的,白耽搁时间,干脆别找那个麻烦!”他俩连作业组也认为是多余的。每天吃早饭以后,几十个社员到队长那里去领活,误工太多。因为没有小段计划,常常出现这一种农活干完了,还得等那一种活,中间社员们没事干。大家看到这种情形,干起活来不起劲,庄稼自然长不好。
大队党支部帮助这两个队总结了经验教训,对大家启发很大。其中特别是三队,他们决定向四队学习,首先健全了作业组,又吸收老农组成“评定定额小组”,及时调整了劳动定额,推行了农活田间管理责任制和评工记分等制度。这样很快就把社员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生产立时出现了新的面貌。刚过麦收没几天,全队就掏井三眼,浇地七十多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