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传授科学知识 培养技术人材 贤胡大队农业技术班教学紧密结合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28
第4版()
专栏:

传授科学知识 培养技术人材
贤胡大队农业技术班教学紧密结合生产
本报讯 山西省万荣县王显公社贤胡生产大队农业技术班,把学习文化技术知识与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进行试验,改进耕作技术,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显著的作用。
贤胡生产大队农业技术班,是农民业余学习文化技术的一个组织。它是在这个生产大队原有的“米丘林研究组”和“米丘林农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学员三十八人,其中青年二十七人,壮年九人,老农二人。以学员原有的文化程度来说,普通初级中学毕业生三人,高小毕业生三人,其余的是业余中学和业余高小毕业生。平时,农业技术班每十天上五次农业技术课,三次文化课,一次政治课。到农活较忙以后,为适应生产的需要,农业技术课增加,文化课减少。农业技术班的教学工作,由两个大队干部、两位老农和三个中学生组成的教学研究组来进行。教材约30%是他们自己编的,其余选自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教科书。
农业技术班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生产,他们既注意给学生比较系统的农业基础知识,又注意根据各个时期生产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用他们的话说,生产上“用啥编啥”,“学啥用啥”。以棉花作物来说,播种前,他们教学整地、处理种籽;播种后,随着棉花的生长和农活的需要,教学留苗、定苗、中耕、整枝打杈,保蕾保铃等。从“米丘林研究组”到农业技术班建立,将近三年的时间,学员们已经学完土壤、肥料、气象、植物的生活、病虫害,以及当地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棉花等栽培技术。目前,在全部学员中,有二十一人在农业技术知识方面具有中等农业技术知识水平,并能够做土壤、肥料化验,能做无性杂交和远缘杂交等;有十七人初步懂得土壤、气象、肥料等知识,并学会选种、治虫、肥料使用等。
农业技术班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发挥老农的作用。他们请两位老农担任教学的“参谋”,有的农业技术课请老农去讲,教员写出的讲稿同老农一起研究讨论,吸收双方合理的部分。例如,在教棉花雨后保蕾保铃问题时,新技术主张摘花帽,老农主张雨后摇掉棉株上的水珠儿,经过研究,老农的办法既快又好,就照老农的经验办。有些新技术老农不能接受时,就把两种不同的意见同时讲给学员听,并在田间进行试验。像教麦田追肥时,新技术说追施含钾多的肥,可以防止倒伏,而老农认为施什么肥都一样。农业技术班把这两种意见都讲给学员听,并在田间分别单独试验氮、磷、钾三种肥料和混合追肥。从试验的对照结果中,老农看到施钾肥的好处,也就否定了自己的意见。
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与用一致,这是农业技术班的显著特点。农业技术班在试验田里,曾对小麦、棉花的品种、播期、密植、深耕、肥料等作过十几个大项、一百多个细目的试验,每项试验都有对比。一只手残废的青年王洪林用前期生长好的徐州209号棉与后期生长好的岱字15号棉进行杂交,产生杂种第一代。阎安定根据果木学木质嫁接原理,用棉花与指甲花、黑色向日葵等嫁接。去年,棉花与指甲花嫁接已经试验成功,也产生杂种第一代。
农业技术班的技术研究和革新活动,不单是为了学习和试验,而是有明确的目的:改良品种、改进耕作技术,提高产量。例如,他们对于小麦的播期曾进行过专门的教学和试验。过去,老农的经验是“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他们认真研究了老农的经验,同时学习研究科学技术,根据当地的气温和种籽的特性,从1959年起将小麦的播期分别在白露前一天下种和秋分后五天下种,经过几年对比试验的结果表明,秋分后下种的比白露前下种的好,因而,以后种麦的时间改在秋分后五天。几年来,他们还试验、培育和繁殖了小麦的许多优良品种,像碧蚂四号等小麦优良品种,其他地方尚在推广,贤胡生产大队却已经普及了。现在,他们正在大量繁殖更适宜于本地种植的6028号小麦品种。
推广试验成功的成果是通过学员进行的。农业技术班一方面吸收生产队的队长和技术员参加学习,一方面又将农业技术班培养出来的较好的学员,派到生产队去作技术队长。这样,他们把在农业技术班学到的技术知识很快传播到社员中去。各生产队以农业技术班的学员为核心,分别建立了“粮棉”等技术研究组(共六十四人)。这些研究组形成农业技术班的外围组织,成为传播科学技术的据点。通过这些活动,农业技术班吸引和组织了全生产大队的社员学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种田的群众性的活动,大大提高了社员的技术水平,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显著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