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每一个人物在他的地位上都是主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28
第7版()
专栏:文艺随笔

“每一个人物在他的地位上都是主角”
廖震龙
海?在谈论歌德时说:“歌德在他的长篇小说和戏剧里面,对每一个人物都是精心处理的。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出现,总像是主角。在荷马和莎士比亚的作品里也是这样的。在一切大作家的作品里根本无所谓配角,每一个人物在他的地位上都是主角。”(注)
这段话不仅说出了一个伟大作家对待创作的一丝不苟的态度,而且还说出了艺术中这样一个道理:一部艺术作品,根据集中和典型化的要求,去描写某一段生活时总是要集中笔力写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的,作品不可能以同样的篇幅去描写所有的人物,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中的人物都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但从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中的每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来说,每个人物又都是从各自的地位上去说明一定的生活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每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又是没有主角和配角之分的,而是“每一个人物在他的地位上都是主角。”
这使我想起演员演戏的问题。
一出戏,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就戏的多寡而言,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一台戏,光有主角,没有配角,或人人都是主角,当然是不可想像的。但在一出戏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是不应该有主角和配角之分的。一台戏中每一个角色,戏虽然有多寡,但总的是为着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去更准确更真实地反映特定的生活内容。
有人常把配角和主角的关系用“绿叶衬红花”来比喻。从一个艺术整体而言,要把主要的东西衬托得更鲜明,以便更深刻地反映生活,这当然是对的。主角的创造,离不开配角的配合,所谓“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在戏曲演员中就有所谓“配戏”的说法,扮演配角的演员能把主角的戏配好了,能在一出戏中起到“扶持”或“衬托”“红花”的作用,则配角的任务算是很好地完成了。要做到这一点,的确也并非容易。这不仅需要认真的创作态度,还需要具有高尚的演员道德。配角配戏配得好,有时即便是一个很少台词或没有台词的“龙套”,也能衬出主角的戏,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完成和丰富剧本主题思想的创造。经常被大家传为美谈的,如京剧前辈谭鑫培早年在《空城计》中扮演的报子能够在三报中演出不同的情状和气氛,从而把诸葛亮当时规定情境中的内心感情活动衬托得十分鲜明,使这出戏演得有声有色。
但是,如果把配角创造的意义仅仅看成是“配”的意义,对于扮演配角的演员只是从演员道德的范围内去要求,这还是不够全面的。恩格斯说:“每一个人是典型”。作为一出戏中每一个角色在反映生活的典型意义上来说,则任何一个角色都在自己的地位上单独地担负着说明一定生活意义的任务。一个配角所担负说明生活的任务,不是主角可以代替的。《西厢记》中的红娘,《牡丹亭》中的春香,《白蛇传》中的小青,这些配角的典型意义是不必说了,在她们身上有着主角的“影子”,但在她们自己的地位上又反映着多么丰富的生活内容!《情探》中的王中,《玉堂春》中的崇公道,《秦香莲》中的韩琦,这几个人物都衬托了敫桂英、苏三、秦香莲的性格。如果这几出戏中没有这些配角,则主角的性格不仅会大大减色,而且会影响到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丰富性。譬如那位被陈世美差去杀秦香莲母子以灭口的韩琦,他不仅没有杀死秦香莲,而且自己自杀了,这是多么深刻地衬托出秦香莲的正义性和鞭挞了陈世美的丑恶灵魂。但从韩琦身上所体现的那一部分生活内容,是在秦香莲或陈世美的形象中无法体现出来的。《杨门女将》中那个为佘太君赶马的八十岁老翁,正是佘太君性格的一个“侧影”,但又从他自己的角度上,反映了那种将卒共怀同仇敌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个形象创造的意义是佘太君这个角色所代替不了的,所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从每一个角色所担负的说明一定生活意义来说,那末,“每一个人物在他自己的地位上都是主角”。所以扮演配角的演员也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创造就不只是在做衬托“红花”的
“绿叶”,而是在自己创造的地位上也是一朵“红花”;就不只是演出了配主角的配角,还要演出配主角的“主角”。或者更正确点说,是要在正确而深刻地完成配合主角的创造任务中达到在自己地位上的“主角”的意义的。
我想,演员如果正确理解到“每一个人物在他自己的地位上都是主角”,是不会轻视任何一个配角的创造意义的。
当然,这并非说演配角的演员要把自己的角色演得像是主角,或抢主角的戏使自己上升为主角。那就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不仅无法达到配角中“主角”意义的创造,也破坏了整个角色的创造。“抢戏”是和我们上述的原则丝毫不相干的。上述原则正是要求更好地实现一个艺术整体的统一性,即在我国戏曲表演传统中称之为“一台无二戏”的创作原则。
(注)见《世界文学》1961年4月号67页补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