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天光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29
第3版()
专栏:广东通讯

“天光墟”
陈清 叶达信 邬国璇
你知道广州市的“天光墟”吗?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废旧物资交易集市。
它在每天街头路灯熄灭以后开始营业,一两个钟头之后结束。据老人们回忆,这种集市清末就有了,当时是凌晨二时开市,黎明即散,赶墟的人手提油灯,所以称为“夜摸墟”。百十年来,集市时间逐渐向后推移,形成现在的定例:街灯关熄后开市。于是“夜摸墟”又成了“天光墟”。在旧社会,
“天光墟”除了是手工业者获得原料和消费者取得需用的旧物的场所之外,还是广大劳动人民被迫出卖家物维持生活的场所,也曾是奸商、小偷投机倒把、窝赃、销赃的场所。解放以后,“天光墟”几经整顿,秩序日趋良好。现在,设摊的全都参加了合作组织,白天串巷收购废品,广州人称之为“收买佬”;早晨开档销售,变成小摊贩。“天光墟”已经清除了黑暗的、不光彩的一面,保留了积极、有益的经营方式。
最近,我们到“天光墟”去赶了一次集。
清晨,一弯残月挂在天边,行人还很稀少。在墟场上,从昔日的臭水沟上铺起来的整洁的街道,此刻已经热闹起来。人群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收买佬挑着废品担来了,手工业厂、社的采购员,肩上搭着麻包来了,摊子陆续摆开,当传统的指挥信号——街灯熄灭之后,集市交易开始了。伸展一百几十米长的六、七十个摊子上,废旧物品种类繁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杂胶、纸张、玻璃器皿、棉制品、小五金……;品种更是五花八门,黑色金属中就有杂钢、杂铁、黑口、白口以及罐头盒、伞骨等不下二、三十种。这都是手工业生产需要的原料材料。这里还有各式手工工具:锤、凿、刨、锉、台钳、扳手。居民还可以在这里买到刀呀、剪呀、瓶瓶罐罐之类。
文昌第一五金厂的采购员吴祥和他的助手梁林、黄顺等,背着箩筐、麻袋,这摊转那摊看,一个清早就买到合用的罐头盒六、七十斤。这个生产小产品的手工业厂,每天从这里买几十斤废马口铁回去,即日加工出各式各样的鞋扣和不同规格的木箱铁皮。在那边,坚强综合加工厂的采购员和珠江塑胶骨料制品厂的采购员在打招呼,他们是几乎天天在“天光墟”碰面的老相识。在这里,他们经常能得到自己需要的废钢、碎铁、破鞋、烂胶。文昌公社源胜管理区综合服务店专门修布伞的李浩,左手夹、右手抱,带了七、八把破布伞离开“天光墟”。他兴冲冲地告诉我们:“我修补所需要的伞骨、伞布充足啦。你看,可以够上好几天使用。”
有些手工业工人还习惯利用开工前的时间到“天光墟”蹓跶一趟,也许他们能碰上适用的手工工具。单车修理工人在这里买到扳手,五金生产合作社的社员在这里买到铁锤、钳子。南海盐步公社一个生产大队的木工苏绍麟,前几天随积肥队来广州,他是负责随时修理尿桶的。他急于要为自己那支断了牛筋的手钻配一条牛筋。人家告诉他来“天光墟”物色物色。这天早上,他果然配上了合适的牛筋。
“天光墟”里又便宜又适用的旧日用物品也吸引着不少消费者。这天早晨,金花街一个姓赵的老大娘花二元一角钱买了一只旧热水瓶。在周三妹的摊子上,有一个从增城来广州探亲的女社员,在路上丢失了一只鞋子,剩下一只舍不得扔掉。她来到
“天光墟”看看能不能配上一只。周三妹帮助她左拣右挑,终于使鞋子配成了双。
我们找到了这个旧物市场民主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李立。这个戴着“值班员”红臂章的五十多岁的老汉告诉我们:这里的合作小组的组员都是有几年到十几年收购经验的老手。他们从早到晚,穿街过巷,腿勤口勤。收购手续又简便,上门看货,随买随搬。他们大部分是白天收购,晚上分类加工挑选,第二天即可出售,资金周转快的一天可以周转一次。他们对废品的挑选分工是细致的:旧铁罐要把生锈的和没锈的分开;破玻璃也要按颜色分堆;胶类呢,要分成硬的、软的、生胶、透明胶以及和布面连在一起的毛胶。收购卖出,都是按质论价。
我们一个摊一个摊地参观着。七时,“天光墟”散市了,合作小组的组员们结束了这天的销售活动,纷纷挑着几乎空了的担儿,到附近茶楼饮早茶去。他们在那里交换情况,准备开始新的一天的收购活动,为明早集市准备货源。
(原载《南方日报》,本报有删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