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学府的知识宝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07
第4版()
专栏:

  学府的知识宝库
  新华社记者 虞锡珪
在天津大学,哪儿也没有比绿荫环抱的图书馆更加幽静宜人。傍晚,一群群的大学生沿着湖畔,涌进了这座“知识宝库”,钻研新的功课,吸取新的营养。
图书馆里笼罩着浓厚的学习气氛。分设在三层大楼上的各个阅览室和参考室,几乎是座无虚席,甚至连二楼的前厅都被学生们占领了。在阅览室的入口处,管理员们在亲切地接待着前来借书、看书的师生。在“专业参考书阅览处”,化工系讲师金鼎五正在帮助助教夏自芳寻找一本有关蒸馏塔设计的参考书,由于这些书籍按科分类,陈放得很有条理,金鼎五很快就找到了。这番情景,使人联想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为了配合教学,促进科学研究,给读者创造各种方便条件,他们曾付出了多少心血!
这座图书馆拥有十四个国家出版的七种文字的书籍共五万多种,总数达四十七万册;平均每天前来借阅书籍的达一千七百多人次。他们有的要求图书馆管理员推荐写论文的参考书,有的要找到进行毕业设计的最新材料……管理员们都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
图书馆馆长助理雷程远,领我参观了“基本书库”。雷程远说,这里将是全馆藏书的集中地,为了让师生们阅读方便,图书馆管理人员正在将五万种书中的每一类型的书,都按目分科地陈列在这里,以便师生们随时查阅。接着,他介绍了另一件感人的事情,几年来,管理员们和装订工人们,还将从旧北洋大学接管过来的五万多册期刊进行了装订整理。这些期刊由于在解放前没有得到很好的保管,有的已残缺不全,有的已糜烂损坏;但经过他们多方找寻失散的残卷和进行修补裱糊,已经装配成套了。现在,他们对新来的书,都及时进行了分类编目,对各种期刊也作到按季或按年度装订成册,决不积压。
“基本书库”的左、右邻是各系专业期刊参考室。在化工系专业期刊参考室里,一位五年级的学生正在参考苏联《应用化学》杂志,设计自己的毕业论文。在他的一旁,化工系教授王任之,正在阅读一本外文杂志,准备写学术报告。管理员告诉我,为了适应师生们向尖端科学进军,他们千方百计收集有关的书刊,先后成立了七个专业参考室。
在二楼,记者参观了一间有趣的阅览室——显微阅读室。那里虽然没有陈放一本书或一份杂志,但在一个高柜子里,却保存着世界上最珍贵、最古老的科学资料,老管理员陶仲扬说,这些资料都是解放后添置的。他拿出一卷1832年出版的德文《来比锡化学年刊》创刊号的缩影胶卷对记者说,这就是“书”,接着,他把这部和电影胶片没有两样的“书”,放在类似照相放大机的显微阅读器里,按了一下电门,一幅稍微倾斜的小银幕上就映出了清晰的文字。
图书馆工作在师生们向科学知识进军中,可真起了不小的作用。精密仪器系学生刘鸿铨拿着一本俄文杂志,兴致勃勃地指着书上的平面图,告诉记者这本杂志怎样帮助他深刻地理解了课堂上所学的有关“电子学”的基本原理。谈起这件事,他又不得不感激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帮助。
有一次,刘鸿铨从一本《苏联文摘》里,发现了一个刊物的缩写名字,从“文摘”的简单介绍来看,这个刊物可能有助于解决他正在进行科学研究中的某一个问题。但是,他查遍了期刊无觅处,便去找参考组组长蒋繁禟想办法。蒋繁禟根据经验,从缩写字头分析,认为这本期刊可能是英文的,于是就抱起厚厚的从1900年到1950年的《世界期刊目录》仔细地查找,然后又耐心地翻阅了期刊索引的单行本,终于找到了这个刊物的全名和它现在用的新名字,并立即跑到旧期刊存放处,取出这本刊物给了刘鸿铨。从此以后,刘鸿铨常找蒋繁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刘鸿铨想读一本日文杂志,但不会日文,蒋繁禟就把一位会日文的朋友请来作翻译,千方百计让刘鸿铨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这里的五十多名管理干部和工人,在为教学服务、为读者便利的思想指导下,一条心,一股劲,积极地工作着。
晚风吹拂着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它和图书馆里人们翻展书页的声音,正好是隔窗相应,使人对这个读书胜地感到更加宁静而留连忘返。这一切,使老管理员陶仲扬深有感触。他在二十七年以前,就在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图书馆工作。陶仲扬谈起解放以前的图书馆的情况时说,当年的北洋大学也是国内著名的工科学府,但是建校近五十年的藏书总数却只有解放后天津大学购书量的十分之一。那时候,教师们常因图书馆资料不全而摇头叹息。说到这里,陶仲扬顿了一顿激动地说,你瞧瞧现在我们这儿是什么样子,师生们的读书气氛和科学研究气氛这样高涨,国内外各种新的书刊源源而来,我们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人人兴奋愉快,干劲倍增。因为,我们从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工作作得越细,师生们向科学进军的步伐就越快,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也就越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