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我们有个好记工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09
第2版()
专栏:山西通讯

  我们有个好记工员
  韩买孩 散保生
我们山西长治市潞城公社东邑生产大队第二生产队有个记工员,名叫崔天喜。由于他办事公道,工作认真负责,从开始办互助组起直到成立人民公社,社员们一直都选他当记工员。
前些时公布5月份工分榜的时候,崔天喜发现社员王联喜这个月比上月少了三个多劳动日。他想:王联喜一贯劳动积极,5月又是忙月,为什么别人都多出工,联喜反而少做工呢?于是他先查自己的工账,又把联喜的劳动手册拿来,一天一天、一笔一笔地细细查对,查出联喜5月份是出满勤,没缺过一天工,劳动手册上5月共记三百六十一点五分;全队工分账上却记成三百三十分。他又找出每天评工记分的原始条子细细核对,结果发现是把一笔三十五分工错记成三点五分了。第二天一早,他就去找联喜说明情况,并且检讨自己的粗心大意。王联喜倒有些过意不去了,对崔天喜说:“为了我这三两个工,你怎下这么大功夫?错了就算了吧!”崔天喜却不同意这个说法,反过来对联喜说:“人民公社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现在按劳动工分领工资和补助粮,秋后还要总结算,千万马虎不得。”王联喜说:“有你这样的记工员,社员们劳动起来就更有劲了。”
崔天喜当了好几年的记工员,记错工账的时候并不多,但是像这样动脑筋,处处为社员着想的事却不少。
今年春播送肥,定额是担四十担记十分工,记工时崔天喜发现一贯劳动不大好的牛改香,一天担了五十担;而劳动积极的曹东果,只担了四十三担。吃晚饭时他就端着碗找着和改香一块劳动的几个妇女扯谈,弄清了原来别人是用大箩担,而牛改香用的是小箩,因而得分多。天喜想:如果给改香多记工分,就打击了劳动好的社员的积极性,违背了多劳多得的原则。他一面找改香谈蒙混工分的坏处;一面和队长商量加强验收制度。过了两天,改香对天喜说:“那天抢工分实在怨我,要是大家都跟我一样用小箩,拉长了送肥时间,耽误下种,队里超过包工又打不上粮食,个人得工分再多也没有用处。”并且要求天喜改那天的工分。天喜根据改香和女社员们的意见,把小箩折成大箩的担数重记了工分,大家都很满意。
去年秋收时,队里分配会扬场的老农冯发科和张梅花两人打场,打了两天,他们突然要求下地收割。崔天喜想这里面必定有缘故,休息时就跑到冯发科家去闲谈。他说:“大伯,眼下割谷收秋人人加倍忙,你怎不把你的专门技术拿出来耍一耍呀?”发科说:“不管干甚么活吧,还愁挣不上那四分工哩?”天喜一听是对评工有意见了,又去找张梅花,知道了规定的打场定额本来是合理的,但是参加打场的人拿到工分以后不评工,而是按人平分,冯发科、张梅花碾场、扬场出力大,得的工分也和别人一样多,心里不满。崔天喜把这个情况马上告诉队长,并且和打场的人一起研究,按照技术高低、出力大小、完成任务情况,合理评分。每打完一场就地评工。天喜参加他们一起评了一天工,冯发科虽然年纪大,但是做的活重,出力大、技术高,一天评到十二分,张梅花碾场扬场,技术性强,一天得十一分。大家还把前两天打场的工分进行了复评。这样,不但鼓舞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还从此建立了地头评工、场头评工的制度。
崔天喜就是通过这样一件又一件的事,积累了评工记分的经验,成了社员的放心记工员。
  (附图片)
黑龙江宁安县渤海公社三家子生产大队第三生产队社员正在评工记分
新华社记者 宗白易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