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凤台坪青年干部的成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12
第3版()
专栏:

凤台坪青年干部的成长 本报记者 马骏 原廷玉 李玉秀  中共武乡县委中心通讯组 王彦
山西省武乡县贾豁公社凤台坪生产大队,共有六个生产队。住在凤台坪的是第一生产队和第二生产队。第一生产队队长叫张海明,外号叫“猛张飞”,意思是他办事猛冲猛打,可又粗中有细;第二生产队队长叫董朴则,因为他干活会计划,有谋略,社员管他叫“谋臣”。说他是“嘴里不说话,肚里安排大”。
两个队长领导的生产队,各有特色。
今年开春,凤台坪生产大队,经过社员民主讨论,定下了“三包一奖”方案以后,这两个生产队,虽然没有在公开场合发动什么挑战,可是两个队长内心都有个秋后见高低的打算。队长们有这样想法,不少社员也有这样想法。你看吧,从整地、开荒、积肥,一直到播种,样样农活,哪样都是做得精益求精。两个队长常常在清早或夜晚悄悄地到对方地里,看看人家比比自己。相互都怕掉在对方的后面。
“谋臣”终归是“谋臣”。董朴则生产队,不声不响第一个开始锄谷子了。“谷锄一寸,如同上粪”。第二生产队锄谷子打了第一炮,立即在凤台坪引起了反响。
就在这天晚上,大队党支部书记杨效忠,给第一生产队队长张海明,打了个招呼:
“海明,朴则他们今天开始锄谷了,你们怎么个打算?”
“放心吧!骑着驴儿看唱本,走着瞧。”
张海明回到队里,就和一些社员讨论起来了。
有的说:“谋臣”真有两下子,不知不觉就走到咱们前面了。
有人建议,好好把这几天的活计规划规划,给二队来一个“回马枪”。
第二天,窗上刚麻麻亮,杨效忠醒来,披好衣服出门,就隐隐约约地看见海明领着社员出发了。
冲着这股劲,人们一看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这两个队长是年轻人。在凤台坪,社员管他们叫“二茬子干部”。对于凤台坪这批“二茬子干部”,不管是在本公社,或是在别的公社,只要提起来,人们总是要说上几句凤台坪党支部在培养干部上有远见、下功夫之类的话。有好多人到这个地方来了解生产连年搞得好的经验,也都把这列为了解的一个方面。
凤台坪是怎样培养干部的呢?这得从八、九年前说起。
凤台坪刚刚办起初级社,因为没有经验,选了两个富裕户当队长。这两个人论种庄稼,倒是村里的好把式。可是,那是给自己闹;领导大家闹,就不行了。秋天,单干户的庄稼都收完了,社里的谷子还没有割完,有些单干户讽刺说:“农业社优越性就是大,麻雀的生活都改善了。”
这件事教育了杨效忠和所有的社干部,他们决心培养出一批真正全心全意办好农业社的好干部、好队长。
那一年社里选干部,大家选张海明和董朴则两个好后生当生产队长。
选举过后,支委会认为这是两个好青年,决心大力培养他们。支部分配杨效忠负责培养张海明。
杨效忠,十四岁当长工,所以,他对地里活计,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可是,他知道培养人是一锹挖不出个井来的,得慢慢来。他寻思,培养这个年轻人至少得花三年时间。
从那以后,白天,杨效忠同社员一起劳动,晚上,就把张海明叫在自己家里,一项一项地帮助安排第二天的活计和教他工作方法,一直到更深夜静。社员看着队长安排的活计还怪周到。老社员张水元对杨效忠说:“原来我还耽心海明当不了这个队长,现在看,这年轻人办事,头有头,尾有尾,挺不赖哩!”杨效忠笑着说:“以前你是从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呀!”
紧张的春播开始了。杨效忠正打算上地去,张海明带着满脸不高兴找来说:“这买卖,我干不了。”张海明没头没脑的话,弄得杨效忠莫名其妙。
“有啥问题,你说呀!跟谁生这么大气。”
原来是这么回事。
张海明分配张培和去种谷子,张培和带着讽刺的口气说:“当队长哩,连谷子也种不好……。”张培和明明是在抓队长的小辫子。当时,气的张海明脸色发紫。这事,搁在以前,张海明起码要和他吵一场,可是,他当了队长,杨效忠差不多三天两头告诉他不要跟社员耍态度。于是,他忍了又忍,来找杨效忠。
“多大的事情!他不干,我去,活人还能让尿憋死,走。”杨效忠又接着说下去:“种谷子,有多大困难,谁也不是生下就会,不会就向大伙学嘛。”
杨效忠的话启发了张海明。他想:“种庄稼哪一年不种谷子,不学怎行?”忽然他像个勇敢的战士,说了声“我去”,没等杨效忠跟上,就匆匆地走了。
当天,他请老农张存孝帮他调好籽眼,开始学种谷子。几天之后,他看到小苗出的非常齐楚,心里倒是有点感谢起张培和的批评来了。从此,张海明就发愤地学习技术,他本来就心灵手巧,又专了心,没有几年,就成了个“全把式”。
杨效忠在劳动当中,渐渐发现了张海明一个毛病:有时在生产中不注意带头。有一次,在平坡口犁地,骤然间下起倾盆大雨,牲口上不了坡,海明正要派社员去接,杨效忠就阻止他说:“这么大雨怎么能让社员去?我去。”海明一看杨效忠要亲自去,沉不住气了,抢着说:“我去。”两个人冒着倾盆大雨,刚出了村,后面紧跟着来了五、六个社员。杨效忠对张海明说:“这就叫做‘带头’。今后,不管干什么事,特别是困难的事情,我们一定要走在前面。”这件事情,给张海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每碰到困难的活计,张海明总是不声不响地领着干。
杨效忠培养张海明的确是费了很大苦心。他不仅一件一件地帮助张海明具体解决生产当中的疑难问题,而且总是要通过每个问题引导他正确地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有一次锄谷,张海明决定先锄梁上地,社员有意见,干起活来不舒展。他见了杨效忠就叹了口气:“唉,这是咋搞的呢!”他问杨效忠怎么办。杨效忠说:“你去问问大伙嘛,不晓得人家心里想啥,咱知道咋办!”张海明去找社员,社员就对他说,沟地是胶泥地,下湿不先锄,过两天来了雨,进也进不去,非荒了不可。张海明这才知道,原来是自己工作安排不当的过,于是马上改进了安排。结果刚锄完两天,雨来了。杨效忠抓住这件事,对张海明作了分析,帮助他认识当队长只有先听大伙的,大伙才能听你的。
整整的三年过去了,在这个短暂的岁月里,杨效忠忠实地执行了党的决议。张海明像一株树一样地成长起来了。
又经过三年,到1958年,在杨效忠的具体帮助下,张海明由一个普通的农民,成为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从此,他变得更加聪明,也更加关心社员的生活了。从那一年起,他领导的生产队,由于生产搞得好,不仅在全公社有了名,而且在全县、全省都有了名。被誉为“太行红旗生产队”。
凤台坪年轻的一代,就是这样成长起来了。
这样,凤台坪党支部培养新生力量的任务是不是完成了呢?没有。杨效忠从去年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又有了个更长远的打算:从去年开始,着手培养第三茬的干部。现在每队都有一个到两个二十岁左右的副队长。这些人,都是些思想好、干劲大的小伙子。对于这样一批年轻人,杨效忠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这一茬‘老货’,将来就要由他们来代替。可是,他们的成长,还得由我们这些‘老货’来培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