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共同探讨,互相提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13
第7版()
专栏:

共同探讨,互相提高 大可
科学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的。在学术领域中除了反映客观真理的真正的科学以外,还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不反映客观真理的观点和“理论”。这些不反映客观真理的观点和“理论”,是和科学相冲突的。因此,要推动科学发展,就要克服错误的观点和“理论”,发展正确的观点和理论。科学是在正确和错误的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科学中不同的学派,就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要使科学获得不断的前进,就必须克服错误的学派,发展正确的学派。这是一种情况。
在不同学派的关系上,除此以外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相反相成的情况。
真正地理解对象,就是理解对象的一切方面以及“中介”的统一和联系。列宁说:“我们从来也不能完全作到这一点,可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科学工作者立足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途径,在探索同一对象的过程中,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也会产生不同的学派。它们可能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现实,而又各只反映了客观现实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这也会引起意见上的分歧,甚至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但是,除了某些问题以外,在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的正确和错误的对立,而是各有所“知”,各有所“蔽”。真理不是在其中的一方,而是在于它们的综合,克服双方的片面性。古语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就是这种情况。因此,它们有必要互相合作,互相探讨,以推动科学的发展。
应该认为,这种情况的存在是有其必然性的。但是,至今还有同志对它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干脆地加以否认。例如,有的同志笼统地说:“两个学派的争论必然有一个是正确或基本正确的,另一个是错误或基本上错误的”;“学派是是非之争,流派就不一定是是非问题”(《争鸣与学派》,载《吉林日报》1961年5月5日第三版)。也有的同志说:两个学派的存在,“这种现象不能被认为是正常的”(《遗传学讨论的几个问题》,载《光明日报》1961年6月7日)。无视或轻视不同学派关系上相反相成的情况,必将使这些学派不能很好地互相合作,这是有害于科学的发展的。
科学上充满着这种相反相成的情况,中西医的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医和西医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的医疗原则。它们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应该被认为是两个不同的学派。能不能简单地说,一方是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另一方是错误的或基本错误的,因而应该用一方压倒另一方呢?当然不能这样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许多疾病中西医采用各自的疗法都能治好。有些疾病,西医治不好,中医却能治好;有些疾病,中医治不好,西医却能治好。还有一些疾病,中西医的疗效都不显著,但是二者一结合就使疗效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说明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它们只要亲密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就能为我国医学,以至世界医学作出巨大的贡献。
这种相反相成的情况在科学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我们可以举出若干事实加以证明。
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在物理学中有着两种关于光的现象的理论。一种是微粒说,另一种是波动说。前者根据光现象中非连续性的因素,认为光是运动着的光粒子(微粒)之流;而后者根据光现象中连续性的因素,则认为光是某种物质媒介(“以太”)的波浪式的运动。二者显然是互相对立的。这两种学说的拥护者进行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争论,时而这一方获胜,时而另一方获胜。到了后来,量子论的建立(1900—1908年)揭示了光的矛盾性质,量子力学的建立(1924—1927年)又揭示了物体的矛盾性质。这时大家才一致承认,光是一种对立面的统一,即波和微粒、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现代的光学理论就是这样地吸收和综合了这两种理论中的积极因素,克服了其中的片面性,从而把光的理论推进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在有机化学中也出现了两种关于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构造的互相否定的理论。一种是有机根的理论。按照这种理论,在普通的有机反应中,复杂的实际上不可分割的原子群或根,在有机化学中起着化学上不可分割的原子的作用。构成这种理论的基础的是,一些化学家们把注意力放在有机物的那么一部分分子上,这部分分子的原子是相对巩固和相对稳定地联系着的。另一种是典型说。构成这种理论的基础的是,另一些化学家们发现了根的可变性,并且注意到了那些易变的化学联系。有机物的各种不同的化学变化(反应),就是受这些易变的化学联系所制约的。这些反应
(相应的化学联系的变化)是在化学反应的若干典型的或者最简单的场合出现的。这两种理论是冲突的。但是实际上,在构成分子的所有原子之间,存在着某种具有不同的稳定性和变动性的化学联系。后来,化学的进一步发展(1861年建立了“化学构造”说)揭示了有机物的两个矛盾方面——分子内部化学联系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之内在的统一,这就把以上两个极端都克服了。但是,正如同现代的光学理论一样,化学构造说也不是简单地推翻了以上两种理论,而是把它们都丰富和发展了。
这种情况就在哲学社会科学中也是存在的。在我国清代中叶,考证学上也存在着吴派(以惠栋为代表)和皖派(以戴震为代表)。吴派是使用训诂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整理贯通书中字义;皖派是使用校勘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整理书本。这两个派别在考证工作中所采取的途径不同,但是其结果都能够从不同的方面纠正古书中的谬误,有助于学者读懂古书。而到后来,训诂和校勘都成为考证工作中共同使用的方法了。
以上材料表明,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极其曲折的过程。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些不同的学派,它们从各自的角度,从各自的途径研究同一对象。但是,由于研究的角度和途径不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常不相同。它们各掌握了对象的一个局部,又各有偏畸的地方。经过长期的讨论和反复的实践,它们就逐渐趋于一致。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比较正确的观点,从而就把科学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这个新的观点既不是完全地推翻了以前的理论,也不是简单地把以前的理论相加起来,而是在高级综合基础上,把它们作为局部包含在自身之中。这正是科学认识发展的辩证法的一个表现。
但是,科学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是有不同的表现的。在资产阶级学术界中固然也有自由讨论、互相尊重的情况,而更普遍的是存在着门户之见。由于剥削阶级的和宗派集团的狭隘利益,各个学派彼此攻讦,互相倾轧。一个取得统治地位的学派,就把科学垄断在自己的手里——树立了唯我独尊的地位,阻挠着自由讨论的开展。资产阶级学者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方法,也严重地妨碍着各个学派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这就大大地限制了科学的发展。而在我们的国家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就是和那种资产阶级学术界中的门户之见迥异的。整个科学工作被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探求科学真理是每个科学工作者共同的职责,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科学的指导作用日益加强,这就为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最有利的前提条件。
人们在研究客观事物时,往往只接触到一个问题的侧面。如果以为掌握到一个侧面就等于掌握到全部,而拒绝从另外的角度和从另外的途径进行研究,那就很难避免片面性的毛病。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钻研。不同学派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意味着人们尽可能全面地对于客观世界进行艰苦的探索。同时,不同学派的存在就决定着争论的存在。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科学结论的解决往往是需要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讨论的。这又要求科学工作者本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互相尊重,互相探讨,以便在各自提出的积极贡献的基础上,求得共同的提高。这又是意味着人们自觉地克服片面性和主观性,逐步地加深和扩大自己对于真理的认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