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摸农民的需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15
第3版()
专栏:北京通讯

摸农民的需要 本报记者 张超
今年,北京百货批发公司公主坆营业部供应农村的工业品,数量比去年增多了。拿今年一季度和去年一季度比较,六十五种主要商品中,有十一种增加一倍以上。但是,这些商品合不合农民的需要?受不受农民欢迎?营业部的领导干部汇集各方面的情况,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发现有不少农民需要的商品没有下乡,下了乡的工业品有些并不合农民的需要。为了摸清农民需要的底,他们派人到近郊海淀、丰台和远郊怀柔、平谷、昌平、顺义等地的人民公社、生产队、中心商店和分销店去调查研究。
实地调查,大开脑筋。原来他们总以为农民生活、生产需要比较简单,实际情况却不然。不仅农村和城市的需要不完全一样,就是农村的山区和平原、粮区和菜区,农民们也各有不同的需要。例如,怀柔、平谷、延庆等山区的农民因为常年上山打柴,采药草,需要扎腿带;远郊区和山区妇女出嫁时辫子要挽成发髻,需要发髻网;怀柔县青石岭人民公社不少社员养蚕,每年都需用大量的蚕帘子和采桑用的线口袋……。但是,在这些地区的中心店和分销店里,往往找不到这些商品。货架上摆的商品,不少却是农民不需要的。例如,顺义县并没有大裁缝店,分销店里却摆着裁剪大宗服装用的电剪刀。昌平是个半山区,妇女们很少出外,分销店里却放着不少高级塑料女用提包。半高跟凉皮鞋,几乎每个县的分销店里都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大家具体分析了一下原因。原来这个营业部过去对农民的需要,大都通过远郊县驻北京的采购员来了解。采购员们忙于采购,很少有时间下乡,每次要货,往往只是看营业部有什么就要什么。营业部虽然也有人下乡了解情况,但这些人大都是只跑县的经理部和商业局,不是从农民中直接取得第一手材料。
怎样改进?这个营业部充实了外勤力量,分片定点,到县工业品经理部和人民公社的中心店、分销店了解农民需要。他们随身带着商品目录,一面让农民和分销店根据目录挑选商品,一面深入访问和实地观察,并且帮助售货部门提好要货计划。这个营业部还组织了商品流动展览会,让批发部经营的商品同零售店的售货员见面,同消费者见面。5月份,流动商品展览组先后到通州、平谷、顺义、房山、延庆等地的三十六个中心店,展出了五百零八种商品。展出组在延庆县四海镇门市部展出时,附近十来个分销店都派售货员来选购。半天的工夫,成交金额达二千八百多元。四海镇门市部的发卡、玩具分别都由一种增加到十种,扭扣由八种增加到十八种,并增添了过去没有出售过的玻璃杯、鞋油等二十种新商品。
他们把这些情况反映给北京百货批发公司,公司在安排第三季度计划的时候,也对下乡的六十五种主要工业品的供应计划作了调整,凡是农民喜欢的商品,都扩大了供应比例。公司进货科还同生产部门联系,共同设法增产农民需要的商品。例如,他们帮助北京绦带厂、天坛绦带厂、二龙路针织厂等挖掘设备潜力,增产了一些鞋口、腰带、腿带、线手套。本市不能生产或者数量不足的商品,就派人到外地去采购。多方面便利群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