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消除旧时代的创伤——看影片《达吉和她的父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15
第8版()
专栏:影评

消除旧时代的创伤
——看影片《达吉和她的父亲》 白景晟
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是一篇感人的作品,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虽然在人物的性格上和故事发生的年代等方面,做了较大的改动,但仍然是一部动人的影片。
《达吉和她的父亲》写的是一段父女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新旧两个时代彝汉两族人民的命运所发生的深刻的变化;反映了人们怎样消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痛苦的痕迹,缔造起新的感情,新的关系。表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崇高的人情和人性。
也许有人会问:这部描写亲子之爱、父女之情的影片,是否会陷入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呢?其实,正是通过影片的故事,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在人吃人的旧社会,那虚伪地唱着“人性”的剥削阶级才是最没有人性的,他们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使被剥削者骨肉分离,家破人亡。只有在新社会里,人们才努力医治旧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创伤,显示出劳动人民的人性美。请看:
美丽的大凉山呈现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彝族人民摆脱了奴隶制度的枷锁,为建设自己的家乡辛勤地劳动着,人们的前途是幸福的、充满希望的,然而奴隶制度虽然被摧毁,但它给人们留下的创伤并没有平息,人们在建设新生活的同时,往往还要为平复旧时代遗留的伤痕,付出很大努力……
老工程师任秉清的女儿——小妞儿,十三年前被奴隶主抢走了,小妞儿受尽磨难,在濒于死亡的情况下,被彝族老汉马赫救了下来,马赫用血泪把小妞儿抚养大了,今天任秉清发现了美丽的小达吉就是自己的女儿小妞儿,他多么希望和自己的女儿团聚啊!然而小达吉已经成为马赫老汉最亲近的人了。任秉清到底认不认自己的女儿,马赫老汉能不能割舍?小达吉到底应该跟谁?两个父亲,一个女儿,在内心中都经历着强烈的冲突,这个冲突构成了影片的悬念,揭示了主人公们的性格。
在银幕上出现的任秉清,这是一个善于体谅别人,肯于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一个具有很好的政治素养的人,他不肯为了寻找自己的女儿而给彝族兄弟带来麻烦和不愉快,当他发现达吉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时,他不忍心从马赫手中把达吉认走,使这个“受了半辈子罪的奴隶再遇到什么不痛快的事”,即使是事情被马赫知道后,他也仍然坚持让女儿留在马赫身边;而马赫这个疼爱养女胜过亲生的老人,知道了事情的真象后,也同样克制住自己的个人情感,要求任秉清把达吉认走。影片成功地向我们逐步揭示了马赫老汉复杂而矛盾的心情,当最初木呷书记告诉他达吉的父亲来到时,他立刻激动起来,不允许别人无凭无据地带走达吉,及至他听到达吉的父亲就是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伙伴任秉清时,他才开始安静下来,按捺住自己的激动,陷入了沉思。木呷书记领他去见任秉清对证,在这一场戏里进一步表现出他心情的矛盾:他相信任秉清的为人像“山上的泉水”一样,只要证据确凿,他肯于将女儿交还给他,然而当任秉清说出真实的凭证时,又使他陷入深沉的痛苦里。马赫的这种矛盾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方面他不是一个自私的人,不会阻碍别人父女团聚,一方面多年以来相依为命的小达吉就要离开自己的身边了,不能不引起他的痛苦,可贵的是在于最后,他决定克制自己与达吉的分离之苦,成全别人,毅然决然告诉了达吉生身之父是谁。马赫讲述珍珠的故事的一场戏是非常感人的,这场戏向我们展示了这位老人高贵的心灵:他向达吉吐露了真情,并且督促达吉去认自己的父亲,即使达吉的眼泪使他痛苦欲绝,他也仍然坚持自己的决定。当乡亲们质问他时,他说:“你们责备旧社会吧!奴隶主折磨过我们,也撕碎过任师傅的心……把旧社会留下来的伤心事,早点结束吧!”这些出自肺腑的话展示了这个人物心灵的高度,道出了这个悲剧的最本质的原因。任秉清父女离散的悲剧是罪恶的奴隶制度造成的,马赫老汉正是为了不让达吉受到奴隶制的危害才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达吉,今天马赫老汉要亲手来结束这旧社会所留下的伤心事,把达吉交还给她的生身之父。就这样马赫老汉的形象在我们面前树立起来了。
然而到底事情还不是最后的了结,达吉对养父的依恋,任秉清对马赫的兄弟之情,都不会允许马赫老汉尝受孤寂之苦,影片的结局是最好不过的了,这个结局正好是对主题的最后的完成:任秉清搬到马赫家一起住,他们要共同抚育这个女儿,小达吉成为最幸福的人,旧社会使她父女离散,新社会使她有了两个父亲。马赫和任秉清的命运进一步联系起来,过去是同样受苦的兄弟,今天亲上加亲,成为不可分离的阶级弟兄!影片就是这样通过这个父女们悲欢离合的故事,谴责了旧社会,谴责了奴隶制度;歌颂了新社会,歌颂了汉彝两族劳动人民在斗争中建立起来的兄弟感情!
除去上述这些不容置疑的成就外,影片也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是影片的作者们还未能大胆地去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和矛盾,因此感人的力量就显得不够强烈了。应该承认故事本身确实存在着很有利的条件去揭示人物之间的冲突的,然而影片中除去马赫老汉还有一些思想变化之外,任秉清这个人物就显得过于平板了,作者们似乎是为了强调这个人物的好品质,而不敢去接触这一人物的感情世界——他对女儿的思念之情!其实“父女之情”与这个人物的“高尚品质”之间并没有矛盾。现在处理的结果,反而显得他对女儿的寻找是可有可无、不关痛痒的了。同样,影片对达吉的心理变化也缺乏细致的描绘,缺乏动作。实际上处于两个父亲之间,何去何从?她的内心活动一定是很复杂的,表现了这种心理上的矛盾,反而会揭示出她对两个父亲感情的深挚,其实影片最后的结局——承认两个都是自己的父亲,满可以是由达吉想出来的,并正面加以表现。这样也会加强对这个姑娘性格的刻划,加强人物的动作性。
其次,影片中描述生产建设的一些场景看来与整个影片的戏剧纠葛是游离的,未能与影片的主线很好地联系起来。虽然有一场戏表现达吉放木排,引起两位父亲的担心,但由于解决得过于草率,因此显得作用不大。其它像影片前半部过于拖沓,影片整个节奏还不够鲜明等缺陷,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影片《达吉和她的父亲》尽管有上述的不足,仍然是一部动人的影片。特别是影片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反映出了时代的变迁,通过个人命运反映了彝汉两族劳动人民的命运,这一点是应该大加肯定的。(附图片)
达吉的彝族阿爸从县城里给她买了许多书回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